阿里山山葵「綠金」再現!產銷打造「哇沙米」特色
在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及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努力下,阿里山山葵去年底陸續收成。(呂妍庭攝)
山葵除了一般大家熟知的根莖可磨成泥鮮食外,其實全株都能食用,具全株經濟價值。(呂妍庭攝)
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正與日本商社洽談山葵葉子銷往日本的可能性。(呂妍庭攝)
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與嘉義大學簽署MOU,合作開發山葵燕麥。(呂妍庭攝)
合作社已開發出多道山葵料理。(呂妍庭攝)
合作社已開發出多道山葵料理,包括山葵羊羹。(呂妍庭攝)
合作社已開發出多道山葵料理。(呂妍庭攝)
合作社目前山葵種植總面積約7分地、株數約5.5萬株。(嘉義縣政府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合作社目前山葵種植總面積約7分地、株數約5.5萬株。(嘉義縣政府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在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及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努力下,有望再創山葵「綠金時代」。(呂妍庭攝)
昔日被稱爲「綠金」的山葵,因不利水土保持,2017年阿里山全面禁種後消失,在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及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努力下,2022年引入1萬株山葵雜交種組培苗,以溫網室栽培,試種在海拔1200公尺左右的樂野部落,經2年種植,現迎來收成喜悅,合作社盼建立起穩定栽培模式,擴大生產規模,讓臺灣原鄉山葵產業產銷一條龍,再創山葵「綠金時代」。
山葵過去是嘉義縣阿里山鄉特有作物,因鮮食根莖出口價格高昂而有「綠金」美名,早年種在阿里山海拔2000公尺以上國有林地,因不利水土保持,當年的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不利於山坡地水土保持、成爲永續山林破口爲由,自2001年起拍板採漸進式全面回收土地,2017年全面禁種。
爲重返榮耀,也帶動地方產業,現任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及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安淑美,2年多前引入1萬株山葵雜交種組培苗,試種於海拔1200公尺左右的樂野部落,以溫網室栽培,慢慢試驗並找出最好的種植方式與條件,經種植滿2年後,去年底陸續收成。
安淑美表示,經過2到3年的努力,現在合作社已有10幾位成員,種植總面積約7分地、株數約5.5萬株,希望建置設施栽培標準模式,擴大生產規模,讓臺灣原鄉山葵產業產銷一條龍,除了帶來經濟效益外,也讓青年迴流,再創山葵的「綠金」時代。
這兩年也有不少志同道合的農友在介於1000至1450公尺,中高海拔的裡佳、特富野及樂野部落的合法農地種山葵,安淑美和顧問許有諒也多方洽談通路,並研發山葵相關加工產品,更與嘉義大學簽署MOU,合作開發山葵燕麥,欲打造「哇沙米」成爲來阿里山必吃的特色之一。
安淑美說,山葵除了一般大家熟知的根莖可磨成泥鮮食外,其實全株都能食用,具全株經濟價值,像葉子可當包菜、打能量飲,新鮮的鬚根、梗也能入菜,合作社已開發出多道山葵料理,另正與日本商社洽談山葵葉子銷往日本的可能性。
嘉義縣政府輔導阿里山鄉公所及阿里山社區關懷協會於2023年起,跨域合作、執行爲期4年的「阿里山部落山葵產業栽種聚落亮點發展計劃」,總經費約2200萬元,包括興建山葵智能設施溫室2座、山葵育苗室1座(供水及監視系統),辦理教育訓練及生產履歷標章課程,以及成立有限責任嘉義縣阿里山原住民山葵生產合作社等,全力協助阿里山山葵覆育。
農試所助理研究員楊欽憲說,樂野種植山葵面臨的問題是溫度,11月到4月才能順利生長,其他時間都停滯,與在2000公尺的阿里山上栽培有很大的落差,目前農試所與佴作社合作,在中高海拔種植山葵已有初步成,但在病蟲病與肥培方面需做更多的着墨。
牧師汪啓聖說,山葵過去是阿里山鄉特有作物,在高山禁止種植後逐漸消失,他是教師退休,返鄉參與山葵的覆育,現在是否成功還難說,但族人會繼續努力,在各單位協助下,把這件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