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AI轉型與進化
作者 | 小 貓
編輯 | 硬 AI
觀察近期科技巨頭的財報,一個顯著的共同點是AI投入的急劇增加及其對增長驅動的逐步顯現。
亞馬遜CEO Andy Jassy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多次強調,AWS的增長源於企業對AI的旺盛需求,並表示“AI將成爲亞馬遜未來幾十年最大的業務之一”。Meta將AI列爲核心戰略,扎克伯格強調AI正驅動廣告業務的精準度和效率提升。
行業共識正在形成,AI已從前期的“實驗性探索”階段,大步邁向了驅動增長的“經營槓桿”階段。“全年百億美金”級別的算力採購與AI研發投入,正成爲頂尖科技玩家的常態。
阿里巴巴在這一輪科技轉型中展現出同樣的戰略眼光。市場認知隨之發生轉變——阿里不再僅是中國領先的電商平臺,而是一傢俱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其戰略重心正向AI傾斜。
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企業戰略定位上,更在技術進化和產業應用等方面得到印證。
科技公司的底色
5月15日,阿里巴巴公佈2025年Q4財報,集團剔除大潤發和銀泰外整體收入同比增長10%,雲智能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8%,增速較前季度的13%進一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對外商業化收入同比增長17%,公共雲收入增長繼續加速。
更引人關注的是,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三位數的同比增長,科技業務已經成爲公司新的增長引擎。
公司此前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Capex用於升級雲計算和AI基礎設施——這一金額超出過去十年的相關投入總和。
這與全球科技巨頭在AI資本開支曲線上進入S型中段的趨勢相吻合,即大規模、持續性的AI基礎設施投入已成爲行業標配。
本季度,公司Capex 246億元,公司在電話會中表示:全球AI供應鏈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客戶需求的增長是確定性的。我們看到客戶對雲和AI的需求在持續增長,這是未來10-20年的歷史性機會,不會因爲供應鏈短期波動而變化。阿里巴巴投入雲和AI基礎設施的信心和決心不會改變。
面對確定性AI需求帶來的巨大潛力,此前大摩預計阿里雲收入增速將在2026財年加速至25%。由此,AI驅動的科技業務在可見範圍內將給阿里帶來更多增長動力,真正成爲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登頂最強開源模型,保持阿里科技的全球競爭力
頂尖的科技公司,技術實力是立身之本。
阿里在AI領域的積累集中體現在其自主研發的通義千問(Qwen)模型系列上。
4月底,阿里開源發佈新一代通義千問模型Qwen-3(千問3),參數量僅爲DeepSeek-R1的三分之一,成本大幅降低,但性能全面領先,一經發布,成功登頂多個全球權威開源模型排行榜,並被迅速採納進全球各大開發社區和企業。
除模型性能外,阿里巴巴堅定不移的開源戰略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將視線投向更遠的未來,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已在多個公開場合明確將“追求AGI的實現”作爲集團AI戰略的首要目標。開源就是這背後的戰略考量。
首先,在通往AGI這一人工智能終極目標的漫長征途上,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組織能夠獨自包攬所有創新與突破。
開源,是匯聚全球智慧、加速技術迭代、共同分攤探索風險的有效途徑。通過將核心模型開放給全球的開發者、研究機構和企業,阿里能夠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Qwen生態系統。
其次,開源社區的集體智慧能夠催生出超越單一組織邊界的創新應用和模型變體。
截至2025年4月底,基於通義開源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10萬個,全球累計下載量更是突破3億次,這充分證明了開源生態的強大生命力與創造力。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GI世界,智能的形態極有可能是分佈式的,多種智能系統將基於不同的優勢交叉驗證、協同進化,共同推動社會整體智能水平的提升,而開源正是培育這種多元化智能生態的沃土。
再者,通過開源,讓更廣泛的用戶能夠便捷地使用和改進模型,可以更快地發現模型的潛在問題與不足,收集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反饋,從而加速模型向更通用、更強大的AGI方向進化。從這裡不難看出阿里的技術野心。
在AI的征途上,重要的或許並非在當下就精確定義出AGI的終極形態——因爲“沒人能在現在就定義好終極形態”——而是在將AI技術廣泛應用於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於真實場景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寶貴的數據、持續優化核心算法、快速迭代模型能力,讓AI在解決一個又一個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試錯、學習、進化,最終涌現出真正的通用智能。
AI落地千行百業,是追求AGI的必然路徑
隨着AI應用從模型訓練階段大規模轉向推理部署階段,對雲計算資源的需求正呈指數級增長。阿里雲憑藉其領先的技術實力和龐大的規模優勢,成爲承接這一歷史性需求的核心平臺,也用技術實力支撐起AI在千行百業加速落地。
在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CEO吳泳銘分享了AI領域的兩大最新趨勢:一是在大中型企業,AI應用開始從內部系統向用戶側場景滲透;二是積極使用AI產品的客戶,從大中型企業延展到大量中小企業。AI產品的行業滲透率正在加速擴大,除了比較快使用AI產品的互聯網、智能汽車、金融、在線教育外,很多傳統行業,如養殖業、傳統制造業等,也都在積極探索AI應用。
AGI的通用性,又決定了AI模型只有在真實、複雜的產業環境中,面對具體而迫切的業務痛點,不斷接受實踐的打磨和數據的反饋,才能真正進化出強大的泛化能力和實用價值。
在汽車行業,阿里與寶馬等全球領先汽車製造商的戰略合作,以及小鵬、蔚來、極氪等國內新能源車企在智能座艙系統中對通義千問的積極接入,均標誌着阿里AI技術在汽車智能化浪潮中的深度參與和價值貢獻。
在通信行業,阿里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的戰略攜手,旨在共同構建AI產業新生態,積極推動AI與5G、算力網絡等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與應用拓展。
阿里財報電話會還披露,近期中國工商銀行正式選擇阿里雲PolarDB數據庫作爲其全行級交易型分佈式數據庫。這既是頂級企業對阿里雲技術能力的認可,也反映出阿里在積極推動AI產品在產業落地。
以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與蘋果公司的合作進展,阿里的AI在各個行業開花落地。這完全符合阿里發展AI的基本邏輯。5月13日大摩唱多阿里,指出阿里是中國最佳AI“賦能者”,作爲獨特的GPU服務提供商,阿里AI加速產業落地,廣受市場期待。
如果說對AGI的遠征是阿里巴巴仰望的星空,那麼將AI的強大能力深度融入千行百業的真實場景,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價值閉環,則是其腳踏實地的萬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