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2025財年Q3營收增8%至2801.5億元,未來三年雲和AI投入將超十年總和|直擊業績會
《科創板日報》2月20日訊(記者 徐賜豪 黃心怡)今日晚間,阿里巴巴發佈2025財年第三季度業績。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三財季(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季度)營收280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經營利潤爲人民幣 412.05 億元(約 56.45 億美元),同比增長 83%;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人民幣 489.45 億元(約 67.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333%。
在隨後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面向未來,阿里巴巴將繼續專注國內外電商業務、AI+雲計算的科技業務、互聯網平臺產品三大業務類型。“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在AI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臺及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吳泳銘透露,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此外,阿里還會在近期發佈基於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下財年預計海外電商業務單季度整體盈利,高鑫零售和銀泰交易獲反壟斷審批
財報顯示,淘天集團總營收由上年同期的1290.7億元同比增長5%至1360.9億元人民幣;經調整 EBITA 爲人民幣610.83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599.3億元同比增量2%。
財報顯示,季度內淘天加大對用戶增長的投入,並持續投入用戶體驗提升,季度新買家和訂單量均同比強勁增長。88VIP核心用戶羣體持續同比雙位數增長,達約4900萬。得益於商業化舉措見效,淘天季度CMR同比加速增長至9%。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收入由上一年同期的285.16億元同比增長32%至人民幣377.56億元(51.73億美元);經調整EBITA爲虧損49.52億元,2023年同期爲虧損31.46億元。
不過,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今晚的財報會上表示,預計下財年海外電商業務會實現單季度整體盈利。
據阿里國際方面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春節過後,阿里國際站B2B出海訂單量同比(按農曆年同比)大漲50%,尤其是在美國市場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各個新興市場增速都創下新高,其中歐洲增速最快,訂單增長達到70%多。中東、南美、亞太等市場也緊隨其後高速增長。
財報顯示,在覈心業務加快增長的同時,其他互聯網平臺業務經營效率穩步提升。本季度,本地生活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2%,虧損同比顯著收窄,大文娛集團收入同比增長8%,虧損同比繼續收窄。
此外,阿里在本季度持續通過戰略性出售非核心資產、股份回購優化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其中以最高16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持有的高鑫零售的全部股權,以1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持有的銀泰的股權。
據阿里高層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阿里已經獲得了有關高鑫零售和銀泰兩項交易的反壟斷審批。
AI推動雲業務重回兩位數增長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季度,阿里雲實現營收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相比上一季度7%的增速近翻倍。該增長得益於AI相關產品推動的公共雲收入增長,AI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三位數增長。
財報顯示,阿里雲對外商業化收入同比增長11%,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共雲收入的兩位數增長,其中AI相關產品的收入連續第六個季度保持了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同時,阿里雲在近幾個季度保持盈利,經調整後EBITA利潤率約爲10%左右。該季度內,阿里雲調整後EBITA增長33%至31.38億,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產品結構向高利潤率公共雲產品的轉變以及運營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在客戶增長和技術方面的投資增加。
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在該季度資本開支大幅增長至317.75億元,環比大增80% ;自由現金流爲390.20億元,同比下降31%,這反映了阿里巴巴在數據中心、雲計算以及AI等領域加大了投資力度,尤其是在AI領域的投入顯著增加。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也在財報會上解釋,自由現金流下滑是因爲在雲和AI基礎設施的投入。
近期,阿里雲發佈了AI基礎大模型通義千問旗艦版Qwen2.5-Max。吳泳銘在業績會上透露,阿里還會在近期發佈基於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據Huggingface統計,截至2025年1月31日,基於Qwen模型家族在Hugging Face上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9萬個。
同時,阿里雲加快全球拓展,近期擴建了泰國數據中心,並新增墨西哥數據中心,正在擴建的還包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數據中心。
吳泳銘:未來三年雲和AI的投入將超越過去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吳泳銘在財報會上提到了未來三年的規劃。
吳泳銘透露,在AI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阿里計劃未來三年在雲和AI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至於AI基礎模型平臺以及AI原生應用領域的投入,吳泳銘表示,AI基礎大模型對於行業生產力變革具有重大意義,將大幅提升AI基礎模型的研發投入,確保技術先進性和行業領先地位,並推動AI原生應用的發展。
而在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方面,據吳泳銘介紹,對於電商和其他互聯網平臺業務,AI技術升級將帶來用戶價值的巨大提升機會,因此將持續提升AI應用的研發投入以及算力投入,運用AI技術深度改造升級各業務,把握AI時代的新發展機遇。“這使得未來三年,將成爲阿里集團有史以來投資力度最大的週期。”
吳泳銘表示,之所以定下該計劃,是因爲判斷這次AI技術的發展將是幾十年一遇的變革。“阿里集團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定義是AI能完成80%以上的人類能力。所以如果AGI成真,人工智能產業可能成爲全球最大的產業。”
在具體的投資安排上,吳泳銘透露,每個年度會是相對平均的投入,而季度則會根據供應鏈的週期做相應的安排。
對於巨大的AI基礎設施投入會否降低業務利潤率的問題,吳泳銘表示,這些投入會由內外部客戶需求所消化。
“目前推理需求正在爆發,60、70%的新增客戶需求都是推理需求。這些客戶基礎和應用場景的擴大會提升利潤率。但不可否認,未來三年這個阿里集團史上最大的AI基礎設施開發週期會或多或少影響利潤率。吳泳銘強調,雲計算的規模效應非常重要,這次巨大的投入會對未來整體硬件採購和大規模建設成本有比較大的改善。
吳泳銘也坦言,AI技術進展仍處於早期。“AI技術能力還在快速發展,商業模式還不明朗。”不過,他相信,隨着未來AI能力的提升,能夠替代更多人力,會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在阿里內部的AI應用機會方面,吳泳銘認爲,淘寶作爲生活消費的入口,AI能夠促進交易效率、提升用戶體驗。在AI to C領域,通義和夸克爲主要方向。釘釘則面向AI to B領域。此外,高德將作爲生活服務的入口。
目前,阿里、字節、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廠,以及AI領域的新興企業都在加入基礎大模型的競爭。吳泳銘認爲,隨着技術的發展,各家大模型有趨同的跡象,開源和閉源模型之間的差異也開始不明顯,但這將利好雲計算廠商。“因爲如果AI是未來最大的商品,相當於電力的話,那麼雲計算網絡就是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