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童水果攝取未達「每天2份」 醫:恐影響腸道健康、學習能力
▲逾9成學童未達每日「2份水果」建議攝取量,可能影響腸道健康與學習力。(採訪撰稿/記者胡至欣;攝影剪輯/記者姜國輝)
記者胡至欣/採訪報導
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遠低於建議標準,其中7-12歲小學生,僅6.4%達到「每天2份」建議量,等於超過9成學童水果攝取不足,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皮膚問題、便秘、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腸道健康與學習能力。
▲全臺逾9成學童未達「每天2份水果」建議攝取量。(圖/記者姜國輝攝;以下同)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及臺灣兒童糖尿病協會理事長羅福鬆醫師指出,家長常忽略水果攝取的重要性,水果最主要是有水溶性膳食纖維與維生素C。血漿中的維生素C濃度越高,認知表現越好。若能每日攝取的話更有助於專注力並降低因生理因素產生的壓力問題。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及臺灣兒童糖尿病協會理事長羅福鬆醫師。
此外,腸道對兒童學習與成長也至關重要,水溶性膳食纖維則是影響腸道益生菌的重要營養素。羅醫師進一步說明,「水溶性纖維是益生菌一個很好的溫牀,可以讓腸道好的菌叢增加,好的菌會讓腦部方面的認知功能、學習能力、反應能力都可以提高。」
▲早餐加入水果可提升飽足感與幫助腸道健康。
早餐除了要天天吃,也要吃得「對」!然而董氏基金會調查卻發現,臺灣國小學童超過一半(50.7%)早餐吃得不夠健康。健康早餐除了要有未精製穀物雜糧類、優質蛋白質,還要增加纖維質攝取,搭配蔬果,應以原型水果爲主,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因果汁可能額外添加糖,膳食纖維也流失。
▲奇異果、番茄、木瓜等,屬於高營養密度水果。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水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植化素,有助學童健康與學習力提升。建議可將水果搭配乳品與全麥麪包一起食用,讓早餐營養更均衡,尤其可優先選擇高水溶性纖維、高維生素C的高營養密度水果(相同熱量下,營養密度越高,食物所含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越多),例如:番茄、芭樂、木瓜,以及奇異果。
▲董氏基金會展開「每日兩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校園推廣活動。
飲食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董氏基金會將展開「每日兩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校園推廣活動,號召全臺國小學童記錄下14天的水果早餐,就有機會抽中通路禮券、限定公仔與文具組等多項好禮。
報名網站►https://foodeducation.jtf.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