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理財規模增至32萬億元,固收+產品年內增長超萬億

存款“搬家”效應持續,7月銀行理財市場新發產品數量及存續規模雙雙增長,其中固收+產品備受青睞,年內規模增幅超萬億元。據中信證券測算,2025年7月,銀行理財規模環比超預期增長約2萬億元至32.67萬億元,超過了2018-2024年曆年7月增長均值1.75萬億元。

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季初通常是理財增長大月,同時7月正逢大量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到期資金多轉向理財尋求更高收益。“固收+”理財產品因其風險收益特徵契合當前市場偏好,增長顯著,已經成爲推動整體規模增長的重要力量。

理財新發提速,混合類產品收益率回升

7月理財產品發行量環比有所提升,混合類產品發行同步回暖。

據同花順數據梳理,2025年7月,銀行理財市場新發人民幣理財產品4748只,環比6月增加238只。其中,32家理財公司共發行理財產品3802只,佔比80%,91家銀行發行理財產品946只。

理財公司中,興銀理財新發理財數量領先,7月發行理財產品387只,其次是華夏理財、南銀理財,分別發行產品287只、261只;銀行機構中,新發理財數量排名前三的分別爲天津銀行、富邦華一銀行、漢口銀行,分別發行產品120只、44只、33只。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機構正逐步退出理財發行市場。同花順數據顯示,今年1月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機構爲112家,7月已經降至91家。另據銀行理財市場半年報梳理,202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32家銀行機構新發理財產品,而2024年上半年爲178家,環比已減少46家。

與此同時,理財產品代銷陣容持續擴大,據銀行理財市場半年報披露,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較年初略有增長,除母行代銷外,2025年6月全市場有569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年初增加7家。

從投資類型來看,固收產品仍在理財市場佔據主導地位,7月新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共計4623只,佔比超97%,主要投資於同業存單、銀行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

同時,含權混合類理財產品發行量也實現回升,共新發97只,環比增加36只。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該類產品存續規模及收益表現也呈現回暖趨勢。截至2025年7月,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到6410.73億元,環比增長1.3%,7月混合類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爲2.7129%,較上期增長24.57BP,整體收益具備一定優勢。

普益標準指出,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大環境下,混合類產品憑藉較高的收益潛力和良好的風險分散優勢,逐漸成爲投資者和機構重點關注的對象。與現金管理類或定期存款等產品相比,混合類產品收益潛力更高,同時可保持較好的流動性和抗通脹能力;與純債類理財產品相比,它通過適度配置權益資產增加了組合收益機會;與權益類理財產品相比,其風險更可控,波動較小。

非銀存款高增,理財規模增至32萬億元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7月理財公司等非銀機構存款實現高增長。據央行披露,7月人民幣存款增加5000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減少1.11萬億元,同比多減7800億元;非銀存款增加2.14萬億元,同比多增1.39萬億元。

銀行理財規模也同步高增。據中信證券測算,2025年7月銀行理財規模環比超預期增長約2萬億元至32.67萬億元,超過了2018-2024年曆年7月增長均值1.75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據中信證券披露,7月理財增量資金多爲現金理財和短期固收產品,配置存款的規模較大,預計至少在8000億,這也是驅動非銀存款多增的因素之一。

在專業人士看來,7月理財規模增長,一方面是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另一方面是存款利率下行趨勢下理財產品收益存在明顯優勢,使得部分到期存款資金流向理財產品。

資深金融政策專家周毅欽指出,7月理財規模增長符合季節性規律,季初通常是理財增長大月,7月正逢半年剛剛結束,其規模增長更甚,歷年增長規模一般要達到理財規模的4%-6%。

“超預期增長受益於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引發的存款再配置,以及存款利率降幅快於理財收益率降幅,擡升了理財產品的相對吸引力。”中信證券分析稱,2022年爲近年來存款增長最高年份,同比增幅達11.30%,且存款以3年期爲主,高利率鎖定的存款近期集中到期,在當前2%及以下的低利率環境下,資金大量轉投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

該機構還指出,2023年以來大型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從年初約2.6%持續下行,今年5月3年期定存掛牌利率從1.5%降到1.25%,同期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雖也有所走低,但降幅明顯較小,上半年理財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爲2.12%。存款利率持續下調令銀行存款吸引力大幅下降,而理財收益保持相對較高水平,促使存款“搬家”現象愈發明顯。

此外,周毅欽還表示,“固收+”理財產品因其風險收益特徵契合當前市場偏好,增長顯著,也已經成爲推動整體規模增長的重要力量。

“‘固收+’理財產品年初至今增長規模超過10000億。”中信證券披露道,低利率環境與資產荒背景下“固收+”理財產品仍爲大勢所趨,三季度隨着權益市場企穩回暖、債市利率持續下行,各大理財子公司紛紛加大對“固收+”產品的發行和推廣力度,市場對固收+策略的認可度進一步提升。

持續增配權益資產,網下打新再添一員

發揮耐心資本、長期資本作用,理財資金入市步伐仍在加快,7月又有一家理財公司參與IPO網下打新。

據瞭解,今年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A類優先配售對象。今年6月,光大理財以申報價格17元參與信通電子網下打新,併成功入圍有效報價,成爲行業內首家參與網下打新的銀行理財公司。參與網下打新的是光大理財管理的混合類產品“陽光橙增盈絕對收益策略”。

7月,寧銀理財也宣佈參與新股認購。據寧銀理財披露,7月23日晚,寧銀理財2個產品入圍深交所某擬IPO企業的新股申購名單;7月24日晚,寧銀理財3個產品又接連入圍上交所某擬IPO企業的新股申購名單;截至7月25日,寧銀理財入圍產品數量在銀行理財公司中位居第一。

據梳理,近期寧銀理財旗下理財產品合計7次中籤新股,獲配金額合計超過32萬元,參與打新的理財產品分別爲寧銀理財寧贏個股臻選混合類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2年)、寧銀理財寧贏平衡增利國企紅利混合類日開理財6號,寧銀理財寧贏混合類碳中和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一年)。

寧銀理財指出,該公司目前已打造20人的股票投研團隊,分爲消費、製造、週期、科技四個小組,覆蓋全部一級行業和數百家重點公司,具備相對完善的股票投研體系,未來會積極利用政策紅利,持續加大在權益市場的佈局,爲客戶創造價值。

周毅欽表示,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優化新股發行機制,全面註冊制落地後,IPO市場保持活躍,爲理財公司參與打新提供了更多標的。同時,理財公司獲准直接投資股市,打新也成爲增厚收益的重要策略之一。

他補充道,雖然打新策略收益整體穩健仍需警惕破發風險。一般來說,中籤後上市初期往往有溢價收益,但隨着市場波動加劇,新股破發頻現,理財公司需加強投研能力,優化選股和定價模型,避免盲目跟風。銀行理財參與打新仍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但需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的關係,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文/錢曉睿

編輯/王欣宇 徐楠

(綜合自同花順、普益標準、中信證券、寧銀理財)

(編輯:錢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