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達近31萬億元 固收類產品仍將佔據主導

本報記者 彭 妍

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半年考”成績揭曉。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4.23萬隻,存續規模達30.97萬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3.4%。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實現正增長,3.4%的增速雖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合理區間,這表明銀行理財市場依舊保持着穩健擴張的態勢。

產品結構方面,在總計存續規模達30.97萬億元的理財產品裡,非現金管理類的固收產品依舊佔據主導地位,存續規模達到23.4萬億元,佔比75.57%。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爲6.85萬億元,佔比22.12%。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佔比2.08%,權益類產品存續規模佔比0.09%,兩者存續規模總計0.67萬億元。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規模佔比僅爲0.05%。

上海冠苕信息諮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混合類、權益類產品的整體佔比很低,是供需雙方共同選擇的均衡結果。從需求方的角度來說,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整體保守,風險承受能力低,更青睞於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的固收類產品,這是銀行理財客羣的固有特徵,短期內無法改變。從供給方的角度來說,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經驗和能力相對欠缺,投研體系短期內無法一蹴而就,在相關產品的開發上無法投入較多的資源,這就導致了產品數量較少,投資者可選擇範圍確實有限。

談及下半年市場走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行業將面臨降息壓縮收益與估值整改的雙重壓力。爲此,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從產品創新與策略優化兩方面積極應對:一方面,推進低波動穩健產品與多元主題產品並行;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權益類資產、衍生品配置等方式提升收益。

高政揚建議,銀行理財機構需從四方面實現突破:一是強化投研能力,提升大類資產配置精準度;二是豐富產品矩陣,滿足差異化投資需求;三是深化數字轉型,優化客戶服務體驗;四是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樹立長期投資理念。

周毅欽表示,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規模走勢受雙重因素影響。其一,利率若持續下行,存款與理財收益差擴大,或引發“存款搬家”推動規模增長;其二,股債市場“蹺蹺板”效應明顯,股市回暖資金或分流,震盪時理財更具吸引力。

展望未來,高政揚表示,銀行理財行業將呈現“穩中求進”態勢。固收類產品仍將佔據主導,但隨着投資者資產配置需求升級,混合類與權益類產品有望逐步擴容,推動市場結構向更均衡方向發展。不過,債券利率波動、權益市場表現及估值整改帶來的淨值波動風險,仍可能階段性影響規模增長節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