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像預報天氣一樣預測癌症?AI模型能模擬腫瘤演變

7月29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告別誤解!研究證實口吃有遺傳根源,而非心理障礙

一項基於110萬人的全基因組研究在理解口吃的遺傳基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的數據,首次鑑定出57個與口吃相關的DNA區域,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這些基因涉及大腦功能、節奏感知等,提示口吃可能與自閉症、抑鬱症等神經及心理障礙存在關聯。

口吃影響全球約1%的人口,通常在兒童期出現,部分患者可自然康復,但許多人需終身應對。過去,由於技術限制,研究主要依賴小規模孤立人羣,結論難以推廣。如今,藉助大規模基因數據庫,科學家對比了近10萬名口吃者與98萬名非口吃者的基因數據,發現口吃與失眠、2型糖尿病類似,屬於複雜多基因性狀。

研究發現,最強關聯基因VRK2與神經元發育及精神分裂症、癲癇等神經疾病相關,且可能影響節奏感知能力。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口吃與節奏處理缺陷相關”這一假說。此外,超過20個基因與自閉症、多動症等存在重疊,表明口吃可能涉及相似的神經發育途徑。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專家指出,該研究證實口吃是神經性而非心理行爲問題,呼籲兒科醫生重視家族遺傳史。不過,這項研究存在侷限性,如女性參與者佔比過高,且亞非裔樣本不足,未來需進一步驗證。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虛擬病臉觸發免疫警報?科學家發現視覺免疫新機制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僅通過觀察病態面容就能激活免疫系統。這項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表明,當人們在虛擬現實中看到病態面容時,與個人空間監控和威脅檢測相關的腦區活動會增強,同時血液中某些免疫細胞的活性也隨之提升。

研究由瑞士洛桑大學和日內瓦大學的團隊合作開展。248名參與者在虛擬現實中觀察不同表情的類人面容,包括病態(如咳嗽、皮疹)、恐懼和中性狀態。結果顯示,當病態虛擬形象侵入個人空間時,參與者對被觸碰面部的反應更快,表明其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腦成像分析發現,負責監控個人空間的腦區對病態面容的反應與中性或恐懼面容不同,顯著性網絡(負責檢測環境重要事件的腦區)也被激活。血液檢測進一步顯示,觀察病態面容的參與者固有淋巴樣細胞(免疫系統的第一反應者細胞)活性顯著增強,其活性增強的模式與接種流感疫苗後的免疫反應相似。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免疫激活可能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調節應激反應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實現。這一發現未來或有助於優化疫苗效果或增強藥物作用,例如在服用退燒藥時配合虛擬現實技術以提升免疫調節效果。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像預報天氣一樣預測癌症?科學家開發AI模型模擬腫瘤演變

就像天氣預報模型能預測風暴形成一樣,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新型軟件,通過結合基因組學技術與計算建模,模擬細胞在組織中的動態行爲,從而預測癌症等疾病的發展。這項由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基因組科學研究所(IGS)主導的研究,於近日發表在《細胞》(Cell)期刊,標誌着跨學科團隊在計算生物學領域的重要突破。

傳統生物醫學研究通常只能提供靜態的細胞活動快照,而新方法則能模擬細胞間的動態通訊,揭示癌症如何因免疫系統失調而惡化。該研究的核心創新在於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假設語法”,用通俗語言描述細胞行爲規則,並將其轉化爲計算模型。這一方法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使科學家能夠更高效地構建複雜疾病的數字模型。

研究團隊將該語法與真實患者的基因組數據結合,重點分析了乳腺癌和胰腺癌。在乳腺癌模型中,他們模擬了免疫系統失效導致腫瘤擴散的過程;在胰腺癌研究中,模型基於患者樣本預測了不同個體對免疫療法的反應差異。胰腺癌的難治性部分源於腫瘤周圍的成纖維細胞屏障,而新模型通過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在計算環境中演示了這些細胞如何促進癌症侵襲。

該模型的優勢在於能整合實驗室與臨牀數據,爲研究人員提供“虛擬實驗室”,以低成本、無風險的方式測試治療假設。此外,該語法體系已開源,確保科學界能廣泛應用並優化模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成功將其應用於神經科學研究,模擬大腦發育過程。

這項研究爲生物醫學提供了新範式,未來或可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和虛擬臨牀試驗的發展,助力精準腫瘤學邁向新階段。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生命從何而來?科學家成功模擬原始細胞關鍵演化步驟

在地球演化的某個階段,無生命的無機物質孕育出了最初的生命形式。這一從非生命到生命的轉變,至今仍是科學界的重大謎題。如今,研究人員通過構建具有生命特徵的合成細胞,試圖揭示地球生命誕生的奧秘。

科學界普遍認爲,所有生命系統都具備三個關鍵特徵:區室化(形成細胞內外屏障)、代謝作用(通過化學反應維持生命活動)和選擇機制(分子因其特性或表現而被自然選擇)。過去的研究多聚焦於區室化,但代謝作用同樣至關重要,它使生命能夠適應環境並進化。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團隊近期取得突破,設計出一套能合成細胞膜並整合代謝活動的非生物系統,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2025年6月刊。該系統利用化學燃料驅動脂肪酸與溶血磷脂結合,形成可自組裝成膜的磷脂,而當燃料耗盡時,膜結構又會分解,循環重新開始。這一系統模擬了原始地球的環境,爲探索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線索。

研究人員表示,現代細胞高度複雜,但生命可能起源於更簡單的化學過程。在成功構建人工細胞膜後,團隊計劃逐步增加系統的複雜度,以接近真正的生命特徵。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理解生命如何從無生命物質中誕生,未來還可能應用於藥物遞送、生物製造和環境修復等領域。(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