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科學家讓酵母變成發着光的“智能藥廠”
7月1日(星期二)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衰老研究新視角:環境如何重塑炎症與健康的關係
一項針對四個國家近3000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工業化社會普遍存在的慢性炎症與衰老的關聯,在土著社區中並未出現。研究發表於《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挑戰了慢性炎症是衰老必然標誌的傳統觀點。
研究人員分析了意大利、新加坡、玻利維亞和馬來西亞人羣的血液樣本,檢測八種炎症相關蛋白質。結果顯示,意大利和新加坡人羣中,炎症水平隨年齡增長顯著上升,並與慢性腎病等疾病相關。然而,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的提斯曼人和馬來西亞半島的奧朗阿斯利人,雖然炎症水平較高,但並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也未出現與年齡相關的炎症性疾病。
美國西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指出,這一發現表明炎症的作用因環境而異。工業化社會的研究常將炎症視爲老年病的驅動因素,但土著人羣的高炎症水平可能是對頻繁感染的適應性反應,而非病理表現。
研究推測,工業化生活方式中的飲食、缺乏運動和高壓力可能干擾人體對炎症的調控,導致慢性炎症和疾病。相比之下,土著人羣的免疫系統表現出更精準的調節能力,能在需要時激活炎症反應,並在不需要時及時關閉。
該研究揭示了環境對衰老機制的重要影響,爲未來探索炎症調控差異的成因提供了方向。研究團隊強調,需跳出以工業化社會爲中心的衰老研究框架,以更全面的視角理解人類生物學。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各國科研職業發展對比:新全球數據庫揭示關鍵趨勢
一個覆蓋53個國家的新數據庫——“研究與創新職業觀察站”(ReICO)近日上線,爲全球科研職業發展提供了全面數據支持。該平臺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委員會聯合資助,旨在幫助政策制定者優化科研人員的工作環境,併爲科研人員作出職業選擇提供參考。
數據顯示,博士學位持有者的年薪最高(約12.63萬美元,經購買力調整),瑞士、荷蘭和挪威緊隨其後。在性別薪酬差距方面,哥倫比亞表現最佳,幾乎實現同工同酬,而意大利女性科研人員的收入僅爲男性的62%。此外,盧森堡2023年科研人員淨流入率最高(4.62%),南非則面臨最嚴重的科研人員淨流出(1.88%)。
儘管數據覆蓋面廣,但挑戰依然存在。各國科研職業的定義和數據標準不統一,博士後等關鍵羣體的信息仍較匱乏。OECD和歐盟委員會表示,該平臺尚處於測試階段,未來將每年更新數據,並計劃納入產業界對科研人才的需求信息。
ReICO的推出被視爲改善科研職業環境的重要一步。但要實現其全部潛力,仍需各國加強數據透明度和標準化,以推動更具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科研職業發展。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釀酒酵母變身“智能藥物工廠”:中日意瑞科學家聯手革新大環肽藥物開發
意大利威尼斯大學與日本、中國、瑞士及意大利的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創新方法,利用釀酒酵母快速生產並篩選大環肽分子。這類分子在現代醫學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因其精準靶向性、穩定性和低副作用的特點,被視爲新一代藥物的理想候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傳統的大環肽發現方法往往復雜、耗時且不夠環保。爲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對釀酒酵母進行基因改造,使其成爲微型生產單元。每個酵母細胞可合成不同的大環肽,並在成功生成特定分子時發出熒光。藉助先進的熒光篩選技術,科學家能在幾小時內分析數十億種肽分子,大幅提升效率並減少資源消耗。
該技術的另一優勢在於其可持續性。酵母作爲天然生物工廠,能夠生產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肽分子,符合綠色製藥的理念。此外,研究團隊還通過X射線晶體學分析,證實了這些肽分子與靶點的精確結合能力,爲其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
這項技術爲針對複雜疾病靶點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傳統藥物難以奏效的領域具有廣闊前景。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優化該技術,開發能夠精準遞送療法的大環肽藥物,爲醫療領域帶來突破性進展。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跨越11英里!實驗性室溫量子通信網絡誕生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與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通過兩條光纖搭建了一條實驗性量子通信網絡,並在《Optica Quantum》期刊發表了相關成果。該網絡名爲“羅切斯特量子網絡”(RoQNET),能夠在室溫環境下,通過約11英里的光纖以單光子形式傳輸量子信息。
量子通信網絡利用量子比特(qubit)的特性,使信息無法被複制或攔截,從而大幅提升通信安全性。光子因其高速傳輸和與現有光纖基礎設施的兼容性,成爲長距離量子通信的理想載體。儘管未來可能採用量子點或囚禁離子等其他量子比特形式,但光子仍是目前最可行的選擇。
RoQNET的獨特之處在於採用了集成量子光子芯片和固態量子存儲節點。研究團隊結合光學、量子信息與光子學技術,開發了基於光子集成電路的解決方案,旨在克服當前量子通信對笨重且昂貴的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s)的依賴。
該網絡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實現分佈式量子糾纏,爲未來量子通信、分佈式計算和成像技術提供實驗平臺。研究團隊還計劃將RoQNET與美國紐約州的其他研究機構連接,包括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石溪大學、空軍研究實驗室和紐約大學,進一步推動量子網絡的擴展。
這一成果標誌着量子通信技術向實用化邁出了重要一步,爲構建更安全、高效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基礎。(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