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金融數據出爐:M2增速回升 季節性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對信貸形成支撐

財聯社7月14日訊(記者 高萍)今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6月金融數據。2025年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30.29萬億元,同比增長8.3%,比上月高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113.95萬億元,同比增長4.6%。流通中貨幣(M0)餘額1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上半年淨投放現金3633億元。

社融方面,2025年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0.22萬億元,同比增長8.9%,比上月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6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4.20萬億元,同比多增9008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2.83萬億元,同比多增4.74萬億元。6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8.56萬億元,同比增長7.1%。

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總量看,今年上半年政府債券供給較去年顯著增長,特別是5月以來發行進度較快,對社會融資規模形成明顯支撐。據市場人士估算,今年上半年,一般國債、新增地方債的發行進度基本過半,發行節奏快於去年同期約10-15個百分點,財政支持力度明顯加快。

廣東某農商銀行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該行充分利用好降準降息政策,在利率定價上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下降部分充分傳導至企業,疊加財政貼息等補貼政策,中小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用款提款意願逐步增強。

企業用款提款意願逐步增強 季節性消費需求集中釋放也對信貸形成支撐

6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8.56萬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84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6個百分點。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量增、價降、面擴。

6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還原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因素影響後,貸款增速保持在8%左右。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去年以來用於化債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券保持較快的發行節奏,短期內會對貸款規模產生替代效應,下拉貸款增速,但長期看有助於緩釋地方債務風險,暢通資金循環,增強經濟增長動能,同時也有利於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在金融供給日益豐富、直接融資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不宜簡單通過貸款等單一融資渠道數據來判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社會融資規模比貸款更能全面反映金融總量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業內專家強調。

另外,一攬子政策逐步顯效,支持信貸保持平穩增長。隨着一攬子穩就業穩經濟政策措施逐步落地,工業生產、設備更新等領域有所回暖,家電、汽車補貼等“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社會預期有所改善,帶動有效信貸需求釋放。

廣東某農商銀行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該行充分利用好降準降息政策,在利率定價上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下降部分充分傳導至企業,疊加財政貼息等補貼政策,中小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用款提款意願逐步增強。

此外,季節性消費需求集中釋放也對信貸形成支撐。市場人士對財聯社記者反映,6月恰逢年中“618”促銷的關鍵節點,加之暑期出行規劃也迎來高峰期,住戶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對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1-6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3.3%,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比上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

從全年來看,業內專家認爲,貸款能夠維持合理增長,對重點領域的支持是有保障的。上半年,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的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業內專家判斷,隨着各項貨幣政策工具的持續發力顯效,全年信貸仍將維持合理增長,科創、消費、綠色、普惠等重點領域保障是有力度的。

低基數效應帶動M2增速回升 未來金融總量有望繼續保持合理增長

數據顯示,2025年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30.29萬億元,同比增長8.3%,比上月高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1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分析稱,M2增速回升與上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有較大關係。去年6月,M2同比增長6.2%,處於歷史低位,主要受治理違規“手工補息”、債券“牛市”帶動居民存款向理財分流等因素的影響。若剔除去年低基數影響,兩年平均下來M2年均增速在7.2%左右。

“未來金融總量有望繼續保持合理增長。”業內專家表示,下半年,考慮到政府債券發行節奏的錯位效應將逐漸收斂彌合,治理“手工補息”的低基數效應也會逐步減弱,預計金融總量增速將保持在合理水平。

“同時,我國經濟具備較強的內生動力和長期韌性,隨着存量政策效應持續發揮、新產業新動能加快發展,內需有望持續擴大,社會預期也將有效提振,經營主體活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在社會有效融資需求逐步改善的同時,金融部門也會繼續爲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專家如是說。

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基調沒有改變 未來政策實施節奏和力度要靈活把握

在業內專家看來,今年以來,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全球增長動能減弱,人民銀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爲經濟回升向好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人民銀行在去年四次實施了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之後,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一攬子金融支持措施。總量方面,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5月降準0.5個百分點,一次性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 6月兩次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共1.4萬億元;

利率方面,繼續推動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5月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0.1個百分點。結構方面,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創設科技創新債券分擔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科技創新。優化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拓寬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使用範圍。

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貨幣政策取向主要是對狀態的描述,目前貨幣政策的狀態是“適度寬鬆”的。金融總量指標增速明顯快於經濟增速。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是支持性的,力度是充足的。

政策效果在長週期中不斷累積,並持續發揮作用。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9萬億元,2024年末,M2與GDP的比值較2019年末已提升35個百分點;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降115個、130個基點。

未來政策實施節奏和力度上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把握。業內專家認爲,當前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向好,前期一系列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在信貸增速受前期高基數影響有所放緩的同時,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規模快速增長,融資結構不斷優化,流向實體經濟的總資金規模仍維持在高水平上。

“當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總體處於觀望階段,而我國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基調並沒有改變,當然未來貨幣政策的實施也會觀察和評估國內外經濟運行狀態,靈活把握。”業內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