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回顧與前瞻》拚淨零轉型 碳有價時代 經濟永續兼顧

圖/Unsplash

看更多賴政府 執政週年總體檢相關報導 請掃QR Code

淨零轉型 發展綠色成長新戰略

2025年上路的碳費制度,是臺灣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里程碑,象徵着賴政府執政週年以來,在氣候政策領域的重大推進。面對淨零轉型的國際趨勢,除透過碳費引導產業轉型,也推動綠色金融、全民參與等多元策略,爲臺灣開闢一條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綠色成長新路徑;環境部長彭啓明認爲,臺灣仰賴半導體發光發熱之後,下一階段就是綠色轉型產業。

碳費制度作爲臺灣首度由政府課徵的溫室氣體排放費用,代表從「承諾減碳」走向「實質治理」的關鍵轉折。2025年起針對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的高排放業者開徵碳費,一般費率爲每噸300元,另設有每噸100元及50元的優惠費率,鼓勵企業提出自願減量計劃。

不只着眼於產業排放管理,環境部也同時推動「淨零永續綠生活」行動方案,鼓勵全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低碳轉型,讓「淨零」不再只是產業議題,而是逐步成爲民衆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選擇。

此外,也鼓勵資本市場支持低碳與循環經濟產業,盼讓資金流向真正有助於環境永續的投資標的,形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經濟生態系。從制度到資源分配,爲企業打造一條從合規義務的「責任」通往「機會」的轉型路徑。

回顧過去一年,從制度面、行動面到市場面,政府推展綠色轉型可謂「大躍進」,政策設計上更強調跨部會整合與全民參與,展現政府將淨零轉型納入國家發展核心的決心,也訂下不同階段的國家減量目標,力求打造一個經濟韌性更強、社會更具共識的永續治理架構。

爲實現2035年較基準年減量38±2%目標,環境部規劃未來一年持續整合國內減碳關鍵產業資源、啓動臺版碳交易(ETS)制度、推動NDC 3.0版本、擴大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投資、加強綠領人才培育、完善減塑與廢棄物處理法制等,逐步完善轉型基礎建設。

碳費制度雖邁出第一步,但臺灣在淨零道路上仍充滿挑戰,政府未來除了持續強化政策工具,也需與企業和民衆建立更透明、互信的對話機制,讓碳費成爲減碳的推力、而非壓力,讓臺灣發展綠色成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