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也要兼顧公正轉型 國發會推地方治理平臺
淨零排放也要兼顧公正轉型,國發會社會發展處長張富林表示,要推動地方治理平臺。(國發會提供/洪凱音臺北傳真)
我國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發會表示,淨零也要兼顧「公正轉型」政策,爲強化中央與地方在政策執行上的合作,12日表示建立地方治理平臺,透過經費分攤、政策指引來實踐淨零排放;國發會社會發展處長張富林表示,已鎖定部分案例,透過部會、地方政府、民間非政府組織(NGO)與地方利害關係等團體共同討論,預計8月整理好的政策指引可以出爐,期望12月前舉辦成果發表,減輕淨零轉型對相關利害關係人帶來的衝擊,促進區域衡平發展。
國發會表示,爲引導各部會共同推動淨零公正轉型,於112年5月設立「公正轉型委員會」,成員由政府與民間各半組成,負責檢視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各項關鍵戰略的公正轉型推動情形,並針對相關計劃與措施提供政策建言,確保轉型進程兼顧公平正義。
張富林進一步表示,今年從兩個方向進一步推動相關策略,首先,配合能源轉型政策,爲推動綠能永續發展示範,期間也與國科會合作,近兩年他們選定不少案場、可以進一步研究分析,並啓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如太陽能光電、漁電共生、微水力、地熱等綠電主題推廣,邀集政府、企業與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另外,透過公衆溝通、公私協力與串聯跨域資源,建立「地方治理平臺」成爲在地參與的區域治理新模式,打造更貼近民意的永續發展路徑。
張富林舉例說明,例如原住民保留地有地熱開發的可能,我們也參考過紐西蘭的地熱案例,其經費是信託來處理,除納入參考案例外,國發會考慮的還包括是否能帶動部落與鄉民的經濟發展,不僅只發電而已,還能帶動溫泉觀光等,創造共利共好的價值;張富林指出,若能透過說明會溝通、整理成示範區,就能納入政策指引,產生正面的參考示範。
張富林指出,簡單來說,國發會建立地方治理平臺,就是結合政府、地方、在地利害關係人三方合作,透過會議討論列出可行、不可行,而政策指引出爐、啓動「區域治理沙盒實驗」,最後再落地實施;國發會說明,「地方治理平臺」機制目前正處於起步階段,短期內將在六都先試辦1至2項計劃;中期則根據試行經驗進行調整,擴大到更多有意願參與的縣市;長期則希望逐步推展至全臺,滾動修正、迴應地方需求,真正讓淨零公正轉型政策接地氣,加速轉型進程。
國發會強調,建立地方治理平臺的最終目標是跨域議題協調,讓中央與地方觀點形成良好對接,透過沙盒實驗示範與推廣,讓政府、企業與民衆合作參與、一起受益,共同打造一個健康、永續、富有韌性的環境。
國發會表示,自112年以來已辦理43場淨零公正轉型公衆諮商會議,邀集產業界、學者、地方團體與民衆共同參與,透過跨戰略議題探勘與利害關係社羣辨識,針對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等轉型面向深入討論,至今已彙整269項具體意見,近2,000人次參與,爲政策調整與後續行動提供重要參考,也讓淨零轉型過程更具透明度與包容性。
國發會亦與民間團體合作,借重其在地公信力、專業能力與實務經驗,共同推廣「淨零公正轉型」的理念。合作方式涵蓋教育研習、論壇與展演活動,提供相關資訊與培力,同時針對特定議題辦理實地調查與深度訪談,以辨識淨零轉型可能的影響範圍及利害關係人。
113年已推動12項合作案,聚焦於勞動市場、產業發展、社會安全與區域衡平四大面向,深化跨部門協作與區域治理實踐。關注對象包括女性、勞工、原住民族、青年、小商家、拾荒者、社福機構與弱勢家庭,強化轉型過程的公平性與包容性。全年共辦理72場活動,深入地方進行訪談與政策溝通,逐步建立起公私協力機制與民衆對話平臺。這些合作案例亦導入能源健檢、社福機構節能等創新實踐模式,並揭示能源貧窮、拾荒者保障與原住民族知情參與等關鍵挑戰,爲實現永續與正義的社會轉型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