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民衆9成同意「自然死」 預立安寧緩和簽署率低原因曝

蓮花基金會今日(17)公佈「晚美人生大調查」,顯示我國中老年人有9成贊同「自然死」,卻僅15%完成預立安寧緩和。(李念庭攝)

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人爲65歲以上長者,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2歲,善終議題引發社會關注。蓮花基金會今日(17)公佈「晚美人生大調查」,顯示我國中老年人有9成贊同「自然死」,也就是不接受插管治療、心肺復甦等延命措施,沒有痛苦的自然老去,但卻僅15%完成預立安寧緩和,預立遺囑比例更僅有12%。

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說明,基金會2024年針對50至90歲中高齡族羣,進行樂活與終活準備調查,共收集3217人意見,探討樂活、終活準備的實踐程度。樂活準備包括生理、心理、人際、靈性、經濟及老年友善環境6大構面;終活準備包括認同自然死、預立安寧緩和意願(DNR)、預立醫療決定(AD)、預立遺囑及面對生命終點的主觀準備程度。

調查顯示,樂活準備部分,5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生理與經濟實踐達成度最高,分別爲59%及54%,人際實踐最少,僅25%;終活準備部分,有9成受訪者認同自然死,但實際行動卻明顯不足,僅15%完成預立安寧緩和,預立遺囑比例更僅12%,簽署率偏低原因包括不清楚DNR/AD、不想籤、家屬無法配合、費用考量等。

黃宗正補充,人際、心理、靈性及老年友善環境實踐,與簽署預立醫囑有顯著相關,積極參加人際互動者,更傾向完成DNR/AD簽署,男性簽署預立醫囑比例顯著低於女性,女性簽署遺囑比例則低於男性。

我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規定,罹患嚴重傷病、已無法避免死亡的末期病人,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能拒絕接受維生醫療及心肺復甦術;我國《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除了末期病人,擴大4種臨牀條件病人,得拒絕維生醫療、心肺復甦術、鼻胃管灌食等延命措施。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出席活動表示,如何追求生死兩相安、達到善終,是醫療與照護長期追求的目標,臺灣30多年前就引進安寧緩和醫療,透過多年努力,臺灣在2021年臨終病人死亡品質調查中,獲得亞洲排名第1、世界第3殊榮。做好安寧醫療,能讓病人不再感到痛苦,有尊嚴的迎接死亡,衛福部未來會在長照3.0擴大安寧緩和醫療照護末期臨終個案服務,並將長照機構納入安寧醫療,期望落實安寧善終目標。

黃宗正建議,政策應朝推動全方位高齡準備前進,應強化中高齡族羣社交參與,推廣讀書會、志工活動等人際互動;完善樂活實踐,積極實踐心理、人際、靈性、老年友善環境等構面;普及終活教育,宣導預立DNR/AD及遺囑;並關注性別差異,針對男性簽署預立醫囑比例低、女性遺囑簽署比例低現象,提供相對應教育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