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習慣養出好免疫力 醫曝最佳運動頻率:過多恐反效果
醫師蕭捷健表示,過度或不足的運動、睡眠、澱粉攝取,甚至曬太陽,都可能讓免疫大軍崩潰。(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免疫力是人體的防衛機制,但它不是拚出來,而是「剛剛好」養出來的。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過度或不足的運動、睡眠、澱粉攝取,甚至曬太陽,都可能讓免疫大軍崩潰。其中他提到,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能強化身體對疾病防禦能力,過度運動反而會引起反效果。
醫師蕭捷健在個人粉專發文,整理出以下4個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關鍵習慣,但他也強調,免疫力是平衡的藝術,過度與不足都可能令其下降:
1、適度運動: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每週3~5次、每次30~6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等,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和T細胞的活性,進而強化對病原體的防禦力。然而,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像是馬拉松等,則會暫時抑制免疫細胞功能,此現象稱爲「開窗理論」,使身體在運動後數小時內更易感染。因此激烈運動後,到人多處務必戴好口罩,並充分休息,最好避免連續劇烈訓練。
2、適量澱粉攝取:碳水化合物是免疫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長期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如生酮飲食)可能削弱免疫反應;反之,過量攝取精製澱粉(如白米、甜點)也會引發高血糖環境,抑制巨噬細胞功能,並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與免疫失調密切相關。若在採取碳水循環飲食法者,建議中碳日選擇全穀類、地瓜等優質澱粉,高碳日的隔天,記得用低碳日來平衡。
3、適量睡眠:德國研究證實,睡眠剝奪會減少T細胞活性,並降低抗體產生,增加感染風險。但睡眠過多也可能有害,美國追蹤研究就發現,長期每晚超過9小時睡眠者,慢性發炎指數較高,可能與活動量減少、免疫細胞功能下降有關。成年人建議每日維持7~9小時睡眠,以平衡免疫調節。
4、適度陽光曝曬:適度陽光曝曬有助合成維生素D,此營養素對免疫細胞的分化與功能至關重要。研究指出,維生素D不足會減少抗微生物肽(AMP)的生成,削弱對病原體的防禦力。然而,過度曝曬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且過量補充維生素D(如超過每日4000 IU)可能導致高血鈣症,反而抑制免疫細胞活性。建議每日攝取600~800 IU維生素D,並透過每週2~3次、每次10~15分鐘的溫和日曬。
蕭捷健提醒,若發現運動後疲憊超過24小時,或睡滿8小時還是累,這些都是過勞信號。千萬別跟風斷糖,或狂練馬拉松,找到可持續的生活節奏,並補充維生素D、減少發炎指數,精準調整生活習慣,纔是正確提升免疫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