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家IPO過會企業未獲批文,多家申報雙創板陷“拉鋸戰”

近年來,陸續有過會後的擬IPO企業撤單,那麼尚在排隊的過會未獲批文的企業情況如何?

第一財經根據滬深北交易所披露的數據統計,截至2月23日,A股IPO已過會未獲批文企業共計46家,其中申報深交所的最多,達到27家,申報上交所和北交所的分別爲10家、9家。

這些過會後未獲批文的企業中,排隊時間較長的多爲“雙創板”企業,申報北交所的企業排隊時間相對較短。

在業內看來,IPO過會企業未獲批文的原因可以歸結爲多個方面,包括從嚴監管、市場環境變化、行業週期下行以及企業自身問題等。

46家過會未獲批文

這46家已過會的擬IPO企業中,來自創業板的最多,有18家;13家申報滬深主板,其中深市主板9家、滬市主板4家;申報北交所的有9家;申報科創板的則有6家。

從這些企業所處的審覈狀態來看,32家企業已過會,佔比69.57%,13家企業提交註冊,另有1家企業已過會但處於中止審覈狀態。

這些企業的IPO申請受理時間均是在2023年及以前,其中受理時間在2023年的最多,共有22家;其次爲2022年,受理的數量爲18家;5家企業的IPO申請在2021年獲得受理;另外有1家企業的IPO申請在2020年獲得受理。

依此來看,IPO申請在2020年10月28日獲得受理的影石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隊時間最長,超過4年時間。該公司曾被暫緩審議過,經過問詢後於2021年9月16日過會,再於2022年1月28日提交註冊,此後一直未有新進展。此前該公司因監管機構離職人員間接入股而受到監管和市場關注。

而過會後排隊時間最長的則要數北京屹唐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屹唐股份”),其於2021年8月30日過會,當年9月17日提交註冊,距今3年零5個月,仍未獲得註冊批文。

屹唐股份的IPO之路曾兩次因“踩雷”中介機構而被按下中止鍵,一次是2022年,因聘請的相關證券服務機構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而被中止審覈;第二次是在2024年10月份,該公司因需要更換申報會計師而被中止審覈,於當年11月份更換申報會計師並更新提交相關財務資料,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爲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另外,該公司業績主要靠收購的境外子公司,也一度受到市場關注。

上述兩家企業均是申報科創板IPO,排隊時間較長的“釘子戶”也多來自於創業板和科創板,緊接着則是申報主板的公司,申報北交所的企業排隊時間相對最短。

就創業板過會未獲批文的企業來看,從受理時間來看,中集天達控股有限公司的排隊時間最長,該公司的IPO申請於2021年9月28日獲得受理,2023年5月份過會後一直未有進展。

北京博華信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過會後排隊時間較長,其於2023年1月13日過會後處於停滯狀態。該公司也曾“踩雷”會計師事務所,於2024年10月份更換申報會計師。該公司客戶集中度高、毛利率波動等風險以及募資用途合理性等,也受到市場關注。

爲何陷入“拉鋸戰”

擬IPO企業過會後爲何長期陷入“拉鋸戰”,後續能否順利闖關?

深圳大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專家譚格非認爲,IPO過會企業未獲批文的原因可以歸結爲多個方面,包括監管審查的嚴格性、市場環境變化以及企業自身問題等。

“從企業自身問題來看,財務方面,業績下滑、財務數據存在疑點、毛利率異常等會影響批文獲取;公司治理上,存在控制權不清晰、董事會僵局隱患、實控人頻繁變更等問題,會讓監管部門對企業穩定性存疑;合規方面,若有社保公積金未足額繳納、股東抽逃出資等合規瑕疵,也難以獲批。”譚格非稱。

其實,近年來,也有較多企業在過會或者提交註冊後撤單。

比如,今年2月16日終止審覈的煙臺邁百瑞國際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在過會1年8個月後撤單。該公司的獨立性、關聯交易受到交易所關注,被要求說明在研發、生產等方面是否對榮昌生物及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存在重大依賴。此外,該公司的研發投入真實性也受到問詢,被要求說明研發人員的具體認定情況和認定依據,是否存在將生產活動認定爲研發活動的情形。

申報滬市主板IPO的蘇州高泰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是在提交註冊一年多後撤單,從而終止註冊。該公司存在主要終端應用品牌較爲集中、研發能力無法匹配客戶需求、下游行業需求波動導致業績下滑等風險。

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擬IPO企業過會後撤單,與市場環境、政策、行業週期、企業自身發展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比如:科創指標合理性存疑、市場質疑較多、行業景氣度下降、業績下滑等原因。

在譚格非看來,隨着註冊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監管對IPO企業的審覈將更加嚴格和透明。企業需在申報前做好充分準備,確保符合監管要求,同時關注市場環境和政策變化,以提高上市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