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進10?第十一批集採競爭激烈,國家醫保局提示企業理性報價

第十一批集採同一品種的申報企業最多達到了45家,超過第十批集採36家的紀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此,國家醫保局特別提示企業要理性報價。

5日上午,國家醫保局發佈國家組織藥品聯合採購辦公室(下稱“藥品聯採辦”)對第十一批集採藥品信息填報工作的最新統計結果,7月16日至31日,共480家企業提交了相關藥品的資料信息,這些企業將作爲醫療機構填報需求量的選擇範圍。55個擬採購品種中,平均每個品種有15家企業,有3個品種的企業超過40家,企業數最多的達45家。

企業申報數量最多的三個品種爲二羥丙茶鹼注射劑45家,頭孢唑肟注射劑43家,法莫替丁注射劑40家。按照第十批集採的規則,申報企業中最多能有10家入圍。

有資深的仿製藥企業從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根據此前市場流出的《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主要規則(徵求意見稿)》,第十一批集採也規定入圍企業最多不超過10家。

“每個品種平均就有15家,申報最多的品種45家最多中選10家,那就意味着要淘汰很多家企業,競爭確實非常激烈。”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雖然集採優化措施提出防止過度“內卷”,低價不能過低,但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價格對於中選可能還是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預計第十一批集採降價幅度不會小。

上述仿製藥企業人士也表示,集採優化措施很難輕易改變仿製藥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主要原因還是競爭企業太多,研發生產重複。此外,企業對一致性評價的積極性又很高,上半年沒有進行集採,也堆積了不少企業。

國家醫保局稱,歡迎廣大符合資質的企業積極參加本次集採,共同爲羣衆提供質優價宜的藥品。同時,提示各企業做好自身成本收益覈算,科學研判市場競爭格局,堅持理性報價、誠信經營,共同抵制圍標、串標等不法行爲,共創行業良性生態。

2018年以來,國家層面已經開展了10批藥品集採,覆蓋了435種藥品,近800家藥企中選,涉及代表產品2000餘個。

針對第十批集採以來民衆對部分仿製藥的療效存在疑慮以及擔心過度競爭導致低價低質等社會關切的問題,堅持“穩臨牀、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的原則,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優化集採措施研究,優化了具體的採購規則。

在中選規則方面,“新集採”爲了引導理性競爭,防止過分內卷,優化了價差計算的“錨點”,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爲參考,這樣即使出現個別企業報低價,也不會影響其他正常報價的企業。同時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並承諾不低於成本報價。

注:本次集採以參比製劑、通過一致性評價的通用名藥品企業數合計達到7家作爲競爭格局條件,上圖企業數量爲已提交資料的企業。 圖片來源:國家醫保局

4日,藥品聯採辦發佈《關於組織開展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醫療機構採購需求量填報工作的通知》,本輪帶量採購的醫療機構報量工作正式啓動。

第十一批集採還優化了報量方式,將以往的醫療機構按藥品通用名報量,調整爲醫療機構可以選擇按具體品牌報量,把自身認可什麼品牌、預計用多少量報上來,如果該品牌中選可以直接成爲該醫療機構的供應企業,旨在更加尊重臨牀用藥選擇,更好照顧患者對品牌的關切,讓臨牀使用過渡更加平順。

國家醫保局還提示,下一步,藥品聯採辦將按程序起草發佈採購標書,並進一步覈查申報投標企業的資質及企業間關聯關係,請相關企業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