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赫茲聲光刺激救失智? 專家揭關鍵真相

失智症是超高齡社會常見問題,市面上已出現許多聲稱能改善失智症狀的燈光產品,最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聲光刺激。(圖:Shutterstock/達志)

失智症是超高齡社會常見問題,市面上已出現許多聲稱能改善失智症狀的燈光產品,最受關注的是40赫茲頻率的聲光刺激。專家指出,部分的動物實驗與初期人體研究指出,這可能有助改善認知功能、減緩腦部萎縮,但尚未有一致的結論,也較難推論到中、重度失智症個案。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7/1)舉辦背景說明記者會,邀請3位專家解析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並分享未來發展40赫茲光照作爲療法的可能性與挑戰。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謝宗勳表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大腦內累積了類澱粉蛋白。基礎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實驗小鼠大腦中,25~100赫茲這個頻率範圍的腦波會降低,所以纔開啓了「用40赫茲光照刺激」的研究,希望能找到非侵入性的技術來幫助失智症患者。

臺大心理系教授曾祥非說明,40赫茲聲光刺激不是在說40赫茲頻率的重低音,而是每秒閃爍40下的燈光(看起來像壞掉的燈泡),以及每秒40下的聲音(聽起來像隔着電風扇講話)。2016年蔡立慧院士團隊發現,40赫茲聲光刺激可清除小鼠腦中的類澱粉蛋白,但較大型的第3期臨牀試驗仍在執行中,是否能驗證在人體上還未定。

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教授鄭嘉雄說,雖然動物實驗中,40赫茲光照顯示出具潛力的效果,但在人類研究,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結論,神經機制及長期效益也尚未明確。2024年刊登於《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觀察到輕度失智症長者經赫茲光照和聲音刺激後,腦室沒有擴大、海馬迴體積沒有萎縮,但長期效果未定。2022年刊登於《PLoS ONE》的研究則發現,經過介入,輕度失智症長者的大腦活動維持穩定或提高 ,長期效果也未知。

另2018年刊登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則發現,40赫茲光照刺激無法減少人類大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6位確診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日接受2小時、連續10天的40赫茲光照刺激,類澱粉蛋白沉積量無明顯的改變。

整體而言,目前的研究大多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的個案,且每一篇研究的條件設定都不太一樣,現階段對於40赫茲聲光刺激的介入效果尚未有一致的結論,也較難推論到中、重度失智症個案。

對於市面上出現聲稱使用40赫茲光照的產品,曾祥非最新研究發現,部分產品並未在人腦中觀察到40赫茲的腦波與該光照同步,或許需要改進細部條件,例如調整參數到適合的比例,以期觀察到人的腦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