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保護令擋不住? 專家揭失效背後「3大關鍵原因」
▲日前發生的土城家暴男無視法令,持刀砍死妻子、小姨。保護令真的保不了命?專家揭藏在數據後的殘酷事實。(圖/翻攝畫面)
圖文/鏡週刊
「不是保護令的錯!」新北市土城46歲謝姓男子疑不滿家庭糾紛,昨(7日)當街持刀砍死妻子與小姨子,引爆外界對「保護令失靈」的質疑。對此,家暴研究專家強調,保護令對多數案件仍具嚇阻力,但也點出3大「高風險特徵」,是少數施暴者會挑戰保護令的根本原因。
針對社會關切「保護令是否無用」,暨南大學家暴研究中心主任王珮玲指出,根據她帶領的團隊調查,針對203名家暴案件當事人的追蹤結果顯示,保護令對8成案件有明顯嚇阻效果,僅有約19%的行爲人仍會再次施暴。
王珮玲強調,「請不要因爲一件憾事,讓更多人對保護令失去信心,如果害怕求助,後果可能更嚴重。」
爲何有人照砍不誤?對於少數會無視保護令、甚至演變成悲劇的個案,王珮玲也點出3大關鍵特徵:
1. 有前科紀錄者:「刑法都不怕了,怎麼會怕家暴法?」
2. 精神或人格疾患:較無法理性應對壓力與衝突。
3. 控制慾極高者:常出現跟蹤、脅迫等脅迫控制行爲。
家暴揭露平均需等6.8年!臉書幸福照恐是僞裝。土城命案中,死者於今年5月才首次通報家暴,距離命案僅約2個月。是否代表家暴纔剛開始?王珮玲提醒,被害人平均要歷經6.8年纔會鼓起勇氣求助,過去未揭露的家暴,往往早已在暗處累積多年。
此外,嫌犯謝男在臉書頻頻曬出全家福,引發外界錯愕。王珮玲指出,這些「看起來幸福」的照片,可能只是包裝,家暴最可怕的,是它常常發生在最親密的關係裡。
對於本案是否牽涉制度疏漏?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司法體系若對加害人進行強制處分、或羈押期滿準備釋放時,理論上會通知家防官、社工等單位,並協助防範風險。但她也坦言,是否「每一環節都落實到位」,仍需深究。
張秀鴛強調,臺灣推行家暴防治業務至今已27年,制度仍持續從重大個案中記取教訓、優化流程,「我們始終將當事人安全放在第一位。」
★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害、性騷擾,請立刻撥打110報案,再尋求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
更多鏡週刊報導土城家暴男妻子是嘉仕美診所護理師 李進良證實:遺憾、助處理後事土城家暴男埋伏鎖定 行兇短短50秒猛刺奪妻子、小姨子性命土城姊妹遭當街砍死 老父殯儀館認屍哭癱:怎能一次帶走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