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學制引爭議,關鍵在於規範
大象新聞記者 劉小玉
近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肖飛被妻子舉報婚內出軌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其中涉事的規培住院醫師董襲瑩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臨牀醫學試點班(協和“4+4”) ,使得“4+4”學制這一醫學教育模式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飽受爭議。
“4+4”學制設立初衷充滿創新
“4+4”學制,即4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加上4年醫學專業教育。與傳統醫學教育路徑相比,它打破了常規,給非醫學專業學生提供了踏入醫學領域成爲醫生的機會。其設立的初衷充滿創新意義,旨在引入跨學科思維,爲醫學領域注入多元活力,培養出具有多學科背景的高層次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以浙大的4+4巴德年醫學試驗班爲例,學生前四年可在浙大竺可楨學院任選一門非醫學專業學習並獲得本科文憑,後四年進入醫學院學習,最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這種模式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知識視野,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碰撞,爲解決醫學問題提供全新的思路。比如,具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學生投身醫學領域後,或許能在醫療信息化、醫學圖像處理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而擁有生物學背景的學生,則可能在醫學基礎研究、基因治療等方面展現優勢。
“4+4”學制背後暴露問題不容忽視
然而,此次事件也讓“4+4”學制的問題暴露無遺。大衆對其公平性產生質疑,傳統醫學生歷經高考的激烈競爭進入醫學院,再經過五年本科、三年碩士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學習與實踐,才獲得相應的醫學學位 。而“4+4”學生從非醫學專業起步,僅用4年醫學專業學習就獲得博士學位,難免讓傳統醫學生感到不公平。
在培養質量上,“4+4”學制也備受擔憂。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需要長時間的臨牀經驗沉澱。傳統醫學生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有大量時間進行臨牀輪轉,積累豐富的臨牀經驗。但“4+4”學生學醫時間相對較短,臨牀輪轉時間可能被大幅壓縮,這可能導致他們在面對複雜病症時,缺乏足夠的經驗與能力去準確判斷和處理,影響醫療服務質量。
不能因噎廢食 應讓這一創新學制發揮價值最大化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完全否定“4+4”學制的創新價值。而是要以此次事件爲契機,重視並完善規範這一學制。在招生環節,應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嚴格性,招生標準和選拔過程向社會全面公開,接受公衆監督,科學合理地平衡多元背景與醫學基礎在選拔中的權重,確保選拔出真正有潛力、有能力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絕不能因爲學制縮短就降低教學質量,要優化課程設置,增加臨牀實踐時間,加強對學生臨牀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積累臨牀經驗。
只有不斷規範“4+4”學制,才能使其真正成爲醫學教育的創新動力,爲醫學發展輸送優秀人才,推動醫學教育的不斷進步,也唯有如此,才能迴應大衆的關切,讓這一創新學制在醫學教育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