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丨加強供需兩側政策協同,促進物價合理回升
6月份CPI同比上張0.1%,實現由降轉漲,價格領域出現積極變化。在一系列宏觀政策“組合拳”的精準施策下,國內需求逐漸擴張,部分擴消費重點領域和高端裝備產品價格走勢上揚,有效促進了價格的企穩改善。不過,綜合CPI和PPI來看,物價依然保持低位運行,持續回升的動力仍需加強。
在全球高通脹的大環境下,我國物價整體保持低位,彰顯了我國強大的供給保障能力。這得益於我國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高效的物流體系,使得生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進而穩定了物價水平。然而,物價較低也反映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一些結構性特徵。特別是當前處於增長動能轉變時期,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供需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
物價是供需關係的晴雨表。從供給方面來看,我國生產能力強大,同時部分傳統領域也存在一定低效產能。而某些高端領域和關鍵環節仍存在短板,導致供給結構尚不足以完全滿足經濟動能的變化。從需求方面來看,隨着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對供給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了解決這一供需結構性矛盾,需要加強供需兩側政策協同。
首先,優化供給結構,增強產業適配性。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是推動增長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需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手段,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打破行業壟斷和區域壁壘,促進資源向高效率領域流動。
爲有效應對部分領域產能過剩和“內卷式競爭”問題,需要採取一系列綜合整治措施,通過加強地方政府約束、強化行業自律機制、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維護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特別是在汽車製造、光伏設備、鋰電池製造等行業,曾一度因過度競爭而陷入價格戰。隨着政策的介入和市場的整頓,這些行業的價格降幅開始收窄,行業生態正持續優化。
其次,激發有效需求,拓展市場新空間。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促進消費潛力釋放已成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來,爲了提振消費市場,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擴內需政策措施,涵蓋了減稅降費、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等多個方面。在部分消費品行業,如汽車、家電等,擴內需政策已經產生了顯著效果。爲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還應繼續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鼓勵新型消費業態發展。如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興業態正逐漸崛起,有望成爲消費市場的新亮點。
應繼續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爲居民消費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民生領域的投入是保障居民消費能力的重要基礎,財政資金應加大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支持力度,減輕居民負擔,提高生活質量,從而增強居民消費信心。還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機制,通過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手段,提高中等收入羣體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還應及時推出育兒補貼、提高社保標準等,確保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有更多資金用於各類消費。
再次,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供需協同發展。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促進供需協同已成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顯得尤爲重要。需要通過一系列政策安排,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智能製造、數字經濟、新基建等領域。這些行業以創新的技術、高效的生產方式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進而推動供需兩側的結構性優化和協同升級。
培育新質生產力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協同努力。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爲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企業應發揮主體作用,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力度;社會各界應積極參與其中,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智力和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