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解讀|京東吃螃蟹,“拼規模”向“拼生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三千 北京報道
2月20日,記者通過相關業務人士瞭解到,京東外賣上線一週後,部分城市訂單量增長超100倍。
當日,有相關微信羣交流點京東外賣的心得,社會性、話題性,令不少用戶主動試用。
目前,京東外賣已迅速在全國39個城市上線,有近20萬餐飲商家申請入駐,並仍在高速增長中。
作爲外賣領域的新玩家,京東正在帶來一系列革新。
2月19日,京東宣佈自3月1日起逐步爲外賣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爲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據記者瞭解,消息傳出後,各方面的社會評價頗高。
話題的社會性價值,更因其直面了外賣行業長期存在的——“騎手”,即典型靈活就業羣體的社會保障話題。
此前作爲典型的靈活就業崗位,一些騎手未參與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即便國家自2021年起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但相較於傳統工傷保險,新職傷險的覆蓋範圍與保障力度仍顯單薄。
“三毛五理論”
京東此次破局並非率性行事,其根源可追溯至創始人劉強東的創業史與企業文化基因。
創業以來,京東始終堅持“先人後企”,真心對員工好,建立多維度的福利關懷和人才發展機制,讓每一位京東員工日子過得更有希望。
實際上,京東物流自2012年起就已經爲快遞員繳納五險一金,乃全行業首次。而那次“吃螃蟹”,劉強東在內部做了大量說服工作。
劉強東曾公開表示:“如果通過外包或少繳社保,京東一年至少可多賺50億元,但我們沒有這麼做。”京東對“人”的關懷,轉化成了實打實的制度設計。不同於社會上普遍採用外包形式,京東物流與所有快遞員等一線員工都簽署了正式勞動合同,繳納“五險一金”。甚至設立“住房保障基金”與“員工救助基金”,累計投入超百億元。
京東內部流傳的“三毛五理論”,揭示了其分配邏輯:每賺一元利潤,京東僅取七毛,其中三毛五用於員工福利,剩餘三毛五用於企業發展,剩下三毛留給合作伙伴。這一模式在物流領域已見成效——京東快遞員保持了很高的穩定性。
這也是一家民營企業推動新就業羣體社會保障的典型示範。
在2023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作爲全國政協委員的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事業部總裁曹鵬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表示:“2億靈活就業者背後是億萬個家庭,每一個靈活就業者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用工企業不管是大是小,都有義務爲靈活就業者做好保障,把這些家庭‘頂樑柱’扶穩了。”
截至2024年,已有超過1200名一線員工從京東物流退休。
數字背後,是京東對“人”的長期投入,而非短期商業利益的妥協。
“拼規模”轉向“拼生態”
京東的舉措對外賣行業的影響遠超商業競爭層面,其本質是對傳統平臺經濟邏輯的顛覆。
京東的“0佣金+五險一金”組合拳,試圖將競爭焦點轉向價值共享——通過釋放商家利潤空間、保障騎手權益,從“拼規模”轉向“拼生態”。
此次給商家降佣金、爲騎手上五險一金,正是源自於京東長期以來始終堅守着最樸素的商業模式,企業對自己的員工好,員工對客戶好,客戶纔會最終認可企業。
當餐飲商家利潤空間被釋放,纔有動力投入食材升級與服務優化。京東嚴控入駐商家資質,只合作品質堂食餐廳,逐步引入更多品質保障措施。這種“優質供給-商家盈利-供給升級”的閉環,重構了生態利益分配鏈。
爲騎手繳納社保將顯著增加企業成本。2024年前6個月,京東物流一線員工的薪酬福利支出,達到299億元。京東此次宣佈將外賣全職騎手納入社保體系,又將增加不菲的成本。
這種投入除了是履行社會責任,對平臺來說,則是“用短期利潤換長期信任”——穩定的騎手團隊可降低流動性、提升服務質量,進而增強用戶黏性,最終降低邊際成本。
京東的探索爲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範本。
國家政策雖要求平臺保障勞動者權益,但執行層面仍有不少難點卡點。京東主動響應落實政策,將騎手權益保障從“可選項”變爲“必選項”,展現了民企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擔當。
京東的實踐證明,掌握“做蛋糕”與“分蛋糕”的平衡術,企業利潤與勞動者權益並非零和博弈。
通過技術賦能(如物流網絡優化)與生態協同(如即時零售導流),平臺可以在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同時實現盈利。
京東爲外賣騎手繳納社五險一金的勇氣,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商業選擇,更關乎數字經濟時代勞動關係的重構。它揭示了一條路徑:當企業將勞動者視爲“夥伴”而非“成本”,商業成功與社會價值便可兼得。
破局之後,需要更多企業跟進、政策配套與公衆支持。唯有如此,靈活就業羣體的權益保障才能從“先鋒探索”走向“普惠常態”,真正實現“所有人有的分,蛋糕越做越大”的理想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