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減碳目標 環團促加嚴至52%
10個環團將於11月1日舉辦「爲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10月9日舉辦遊行前記者會。(蔡佩珈攝)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於11月下旬於巴西登場,要求各國提出2035年減碳目標,多個環團將聯合在COP30前夕,訂於11月1日舉辦「爲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要求政府將2035年減碳目標從原訂36至40%,加嚴至52%,堅守及加速推動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而暫訂10月30日舉辦的第5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有委員提出討論上述訴求。
10個環團將參加「爲氣候而走 打造韌性臺灣」遊行,從臺北市政府東門廣場出發、步行2.14公里,提出11大訴求,期盼爲臺灣建構永續與世代正義韌性、強化國家安全與自主韌性、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說明,政府應將2035年減碳目標提升至基準年的52%,然而目前政府提出2035年減碳38%目標,將導致臺灣在2050年無法達成淨零,爲此臺灣需加速能源轉型,並確保未來10至15年全面淘汰燃煤發電,而核電存有高成本、興建週期長、核廢料未解等疑慮,重啓核三公投也被否決,無法成爲臺灣氣候解方。
他表示,第5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因丹娜絲颱風災停開,目前暫定10月30日舉辦,已不適合再討論原訂住商淨零建築相關主題,因在COP30前夕,將於會中提出2035年減碳目標提高至52%的訴求,期盼引起各部會重視,而核三重啓公投過後,也需在會中好好討論未來能源轉型的具體規畫。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則指出,去年花蓮0403地震、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9月馬太鞍堰塞湖災害,將在遊行中呼籲政府將極端降雨、地質調查等長期資料加以鉤稽,納入氣候風險評估體系,預先強化基礎設施,並以《國土計劃法》爲基礎整合能源、農業與環境政策,以強化國土及氣候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