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將舉辦20餘場供需對接活動|關注2025中關村論壇

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主題爲“技術交易賦能新質生產力”,將於3月27日至31日舉辦。本屆大會將按照“1+10+X”模式,舉辦20餘場供需對接活動。較往屆相比,大會今年實現多方面煥新升級,整體呈現出“高、新、廣、實”四大特點。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本次大會的“1+10+X”模式中,“1”指的是一場開幕式,即2025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開幕式暨全球技術交易生態夥伴大會。大會開幕式將於3月27日下午在主會場中關村展示中心舉辦,已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等國內外高層次科學家,以及來自國際組織、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科技企業等重量級嘉賓,共同探討全球技術轉移新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勾勒技術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融通圖景。

“10”指的是十大品牌活動,包括國際技術交易對接會,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全球技術經理人協作網絡年會,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對接會,京津冀技術交易成果對接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北京對接會,國家重大科研成果示範應用對接會,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場對接會,重點領域成果發佈與供需對接會等。

其中,國際技術交易對接會將分別舉辦國際科技合作專題研討會、中英醫療科技專場、亞太創新技術產業對接合作專場3場活動。重點領域成果發佈與供需對接會將舉辦醫療器械產業專場、低空技術產業專場、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專場、新一代信息技術專場等4場活動。

“X”指的是一系列主題活動,包括區長會客廳、技術交易開放日、技術交易進園區等系列活動。除展示中心主會場,我們還在高校院所、科技園區等設置分會場,讓技術交易走出會場走進“市場”,釋放創新活力。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閆穎表示,目前,大會籌備工作穩步推進,活動策劃豐富,國際化程度高,國內輻射範圍廣,服務與轉化能力強,創新與務實並重,將通過一系列亮點活動和創新舉措,進一步凸顯“磁場”作用和“輻射”效應,打造“全球買、全球賣”的技術交易盛會,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大會還呈現出“高、新、廣、實”四大特點。

四大特點之“高”

閆穎表示,中關村國際技術交易大會已成爲技術交易高層次專家分享交流、優質項目匯聚展示的“必選地”。今年大會將吸引300多位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的高水平專家學者、領軍人物等現場分享展示。

40餘位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50人論壇協作機制專家、100餘位全球技術經理人將通過大會發出全球聲音。大會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等多個部委的持續支持,將重磅推出一批高質量新成果。

大會聚焦高精尖產業、前沿科技領域,匯聚全球1700餘項優質項目,進一步促進落地轉化。

此外,高校專場活動和技術經理人專場活動實現“全球化”升級,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大特點之“新”

閆穎介紹稱,大會將持續發展創新機制、搭建科技成果“首發”平臺,打造政策首發、成果首秀的國際舞臺。開幕式將首發“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臺”。持續發佈《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百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榜單》。

今年,“兩榜單”進一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等高精尖產業領域,面向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徵集創新項目1400餘項,較往年呈現質量更高、引領更強等特點。聘請170餘位專家學者、投資人、技術經理人進行諮詢評議,遴選出100項新技術新產品、100項國際技術交易創新項目進行現場首發,也將在大會官網中關村技術交易平臺上同步公佈。

四大特點之“廣”

此外,大會持續聚焦全球科技成果轉化,廣泛匯聚人才、技術、需求、資本、項目、場景等關鍵要素,打造技術交易創新場景。全球覆蓋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重點創新區域。

重點聚焦高精尖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創新“引擎”,圍繞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進一步促進前沿技術成果展示推介。

約40多家國際專業技術轉移與商業機構、120餘所全球及國內高校院所、數千家創投機構、服務機構、科技型企業等創新主體,將共話技術交易全球發展。

四大特點之“實”

大會全面促交易,實招助轉化,技術交易“朋友圈”黏性持續增強。

閆穎表示,“國際技術交易對接會”3場主題活動積極助力國外項目“落地”、國內企業“出海”。北京市、區有關部門、科技園區通過十餘場活動全面推介營商政策,展現區域創新環境。有強烈落地意向的70多個項目代表,將在“區長會客廳”與十餘位區長現場洽談。央國企、鏈主企業等大企業充分發揮創新牽引作用,將發佈大場景、大需求,面向全球中小微企業開展“揭榜掛帥”。百餘家國內外創投機構潮涌而至,助力好項目找到“好東家”。“技術交易開放日”走出會場、走向“市場”,將有100餘位國內外嘉賓走進中關村園區及高精尖企業,近距離感受北京科技創新實力。

其中,“具身智能”產業開放日,通過“一日遊”盡攬AI科技生態,並與小米、“天工”等多款人形機器人互動;“生物醫藥”產業開放日,走進高校院所、科技園區、孵化器、科技企業等創新機構,全方位感受北京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力和良好生態環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鑫

編輯/劉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