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生技夢醒!浩鼎啟示錄:明星新藥OBI-822退場,給產業上了重要一課

橫跨臺灣生技業15年曆史的乳癌新藥OBI-822,浩鼎4月23日宣佈畫下句點。雖是遺憾告終,卻替企業、科學、資本市場上了重要一課。

作者:劉軒彤

浩鼎生技的乳癌新藥Adagloxad Simolenin(以下簡稱OBI-822)在4月23日宣佈中止3期臨牀試驗後,外界不勝唏噓。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在新藥開發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中研院前院長翁啓惠也表達惋惜:「臺灣發展新藥很不容易,願意投入高難度研發的公司不多,所以是很可惜。」

新藥發展不易 要習慣跌倒

翁啓惠說,臺灣還是要習慣新藥開發可能失敗這件事,如同阿茲海默新藥是最高難度的,也是一再失敗;「新藥產業需要鼓勵,但不能炒作。我希望大家都學到教訓,好好的發展產業。」

在臺灣生技史上,浩鼎的OBI-822是很特別的存在。這個新藥技轉自美國的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2009年浩鼎從母公司取得全球授權合約。因爲是首創的乳癌治療性疫苗,應用了翁啓惠享譽國際的糖化學「一鍋式合成法」,又有海歸派的已故董事長張念慈坐鎮、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注資,明星級的組合,振奮了剛萌芽的臺灣生技業。

後來的故事,股市記憶最深刻。2016年2/3期解盲未達標,浩鼎的股價從755元高價崩盤,市值也從當年生技股最高的1200億元,驟降至2016年底的489億元,導致生技股籌資陷入冷凍櫃。

OBI-822調整臨牀設計後,繼續往3期試驗走。但10年後的現在,因爲第3方獨立機構建議中止試驗,橫跨臺灣生技史15年的傳奇新藥,就此在浩鼎畫下句點。這次浩鼎股價跌了兩根停板、創下35元新低,10年市值萎縮了9成。

曾被視爲明日之星的浩鼎,開發15年的新藥爲何黯然退場?「很多公司都被資本市場綁架了!」一家新藥公司董事長點出第一個癥結點。進到資本市場就必須跟股東交代,交出成績單與進度;「新藥開發期非常長,在資本市場的壓力下,有些決策可能被趕鴨子上架,甚至是影響判斷。」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浩鼎自2012年公開發行以來,5次現金增資共募集150億元,迄今燒掉百億元以上。一位業界高層感嘆,過去10年技術與市場變化很大,浩鼎應該早一點面對問題,但或許是燒錢燒不出成果難交代;「透過這次經驗,新藥公司要學會該轉彎就要轉彎,被罵就被罵。」

不僅如此,浩鼎十多年來招攬了很多的國際人才,可惜流失不少,屢見人事更替的公告,對於新藥專案的執行產生影響,團隊穩定度也喚起生技圈的重視。張念慈辭世後,2023年浩鼎相繼延攬執行長王慧君與董事長樑賡義,領導階層大換血,被外界認爲是這次能夠放下包袱的原因之一;公司已經宣示將改爲聚焦次世代抗體藥物複合體。

放下包袱 浩鼎重整再出發

值得注意的是,當浩鼎宣佈中止試驗後,法人圈很安靜、散戶討論度不高。某種程度來說,臺灣投資市場成熟一點了,面對失敗能理性面對;但是否也意味着,市場對新藥股興趣漸缺?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大健康中心主任申忠哲認爲,資本市場要重新省思對新藥公司的容錯率與包容力。他提到,輝瑞近期宣佈停止開發當紅的口服減肥藥,「大公司也會失敗,但它們的產品豐沛,容錯率高,不行就砍掉。」反觀臺灣的新藥公司規模小,容錯率很低,導致投資人的包容力也下降。

這一點,資本市場主管機關要加把勁,引導健全與正確的新藥投資觀念,讓臺灣新藥界有走下去的動能。「從0到1的新藥,與從1到100的製造,是不同的投資態度。」法人向《財訊》強調。

撇開資本市場的角度,這個堅持15年的臺股新藥傳奇,還是有科學的貢獻。申忠哲舉了mRNA疫苗爲例,這項技術發展很久,也曾搖搖欲墜,但新冠疫情扭轉大局;「技術領域的發展,本就會因爲選題與機會而異。」在很多科學界眼中,OBI-822的核心技術只是沉潛,並非沒有希望。

浩鼎執行長王慧君也指出:「要做中止的決定,並不容易,當然會有很深的遺憾。或許有一天瞭解更多後,還是有再度受到重視的可能。」或許,浩鼎曾經創造的傳奇告終,卻是生技市場新生態的開始。

延伸閱讀:

壽險金控3大挑戰壓頂!高股息難掩入不敷出、避險失靈與投報失色

15年生技夢醒!浩鼎啓示錄:明星新藥OBI-822退場,給產業上了重要一課

從影像感測器霸主到挑戰輝達!索尼半導體大轉型 4年狂擴6廠背後的盤算

美中關稅戰停火90天、川普起草晶片管制新方案 市場點名科技股2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