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近3人有代謝症候羣 醫揭「賺健康」秘密

國民健康署推動「代謝症候羣防治計劃」,3年來超過3000家機構、5000名醫師參與,共收案39萬人,其中近2成成功逆轉、阻斷慢性病發生。(王家瑜攝)

三高、腰圍超標是國人常見問題,國民健康署推動「代謝症候羣防治計劃」,3年來超過3000家診所、5000名醫師參與,共收案39萬人,其中近2成成功逆轉、阻斷慢性病發生。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下半年將開放醫院醫師自提額度,訂定收案目標,希望更進一步邁向賴清德總統提出的「2030年慢性病死亡率下降1/3」目標。

依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民衆每10人有近3人罹患代謝症候羣,也就是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5項中有3項或以上超標。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羣患者未來得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6倍,如果可以積極改善生活型態,將有機會逆轉並遠離慢性病威脅。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啓嘉說,代謝症候羣防治計劃是在疾病前兆時就介入,自己常常和病人說「我沒辦法幫你賺大錢,只能幫你賺未來的健康」,許多30、40歲年輕人就有代謝症候羣,如果沒有及時注意,長期事業、家庭都受影響,貧窮就跟着來,所以把健康顧好就是賺大錢。

吳昭軍表示,代謝症候羣防治計劃推動3年來已收案39萬人,其中18%透過醫師和病人互相討論設定目標,在不用藥情況下,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羣,而7成以上都有至少1項指標改善。目前代謝症候羣個案8成分佈在基層、2成在醫院,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放醫院醫師自提額度,自行提出收案目標,並試辦相關模式。

「飲食介入只要1到3個月,就可以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羣。」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翠華分享「雜糧飯、3碗菜、大豆魚」口訣,將白米替換成雜糧,膳食纖維含量變5到20倍,還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植化素;每餐吃3碗蔬菜,且色彩越多越好,因爲有多種植化素,幫助強化心血管功能、抗氧化及抗發炎;多吃黃豆、黑豆、毛豆,以及魚類是富含低油、好吸收的蛋白質,少吃紅肉。

臺北市立大學副校長曾國維指出,代謝症候羣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運動和飲食是好的拆彈專家,可以逆轉3成代謝症候羣。研究顯示,每週150分鐘的運動可以維持好的血壓、血糖、血脂和腰圍;如果每週有氧運動300分鐘,可以降低50%的代謝症候羣發生。至於阻力訓練可以增加肌肉量,並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代謝症候羣,如果比較沒有時間運動,可以替換成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效在短時間達到一樣的效果。

爲激勵被收案者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國健署連續二年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羣」獎勵活動,即日起至9月底止,可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5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羣異常指標的民衆,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羣的民衆,更有機會獲得新型智慧手機,若再加入活動官方LINE帳號參加,完成指定任務後可累積點數,前500名累積點數最多者可獲得近千元的商品卡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