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安全加法”,還得讓消費者更安心
何山海
自6月28日起,民航局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這項旨在築牢安全防線的措施,卻在執行中引發了消費者吐槽、商家甩貨、黑市造假等連鎖反應。當小小的充電寶成爲輿論焦點,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爲公共安全做加法的同時,如何讓政策執行更有溫度,讓消費者更加安心?
作爲現代人隨身攜帶的“續命神器”,充電寶快速普及。但隨着使用場景的拓展,它的安全隱患也日益凸顯。過去幾年,從手提包內的自燃到飛機客艙內的險情,出現過多起因充電寶質量問題引發的事故,每一起事故都在敲響安全警鐘。那些線路設計粗糙、虛標容量、電芯以次充好的劣質充電寶,如同埋在身邊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因高溫、擠壓或短路引發災難性後果。新規要求3C認證,就是希望通過國家強制性標準爲產品安全築起防火牆。它既是對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負責,也是對民航、軌道交通等公共領域安全的必要守護。
新規勢在必行,然而,在具體落地時,一些令人不安的現象浮出水面。部分生產商和銷售商在政策正式生效前,集中甩賣手中未經認證的存貨,打着“最後清倉”的旗號低價傾銷,讓不少不知情的消費者成了“接盤俠”。一些不法商家甚至動起歪腦筋,通過網絡平臺售賣假冒3C認證標誌的貼膜,把違規產品僞裝成“合法身份”,重新流入市場。一些二手平臺上,也被曝出存在大量回收的“問題充電寶”重新售賣的情況。這些現象,源於部分企業對政策的陽奉陰違,也暴露出監管閉環的相應缺失。
做“安全加法”,是爲了讓公衆更安全,也更安心。對比汽車、家電等行業的召回機制,充電寶企業可以嘗試建立更具人性化的過渡機制。比如,爲不符合新規的老款充電寶提供以舊換新、補貼換購或帶有一定折扣的召回機制。哪怕是臨時的退貨補貼,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消費者的實際損失和不滿情緒。而且,要讓新規真正發揮作用,除了監管部門要嚴格執法,更需要引導行業建立完善的責任倒查和補償機制,做到“誰銷售,誰負責”,讓違規商家付出遠高於違規獲利的代價。
從更長遠看,充電寶的使用場景並不單一,不同用戶對安全標準、容量、便攜性等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此次新規之所以引發一些爭議,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實使用場景與政策執行標準之間存在差異。比如,航空安全對充電寶的要求高,很正常,但對於日常外出、辦公、學生羣體或外賣騎手來說,有些老款充電寶本身質量合格,只是未及時補辦認證,並不必然等同於高危產品。如果大規模禁止使用,短期內會給低收入羣體和高頻使用者帶來不小的負擔。
因此,在有關充電寶的後續監管和標準細化上,是否可以考慮引入更科學的分級管理思路?比如,依據容量大小、電芯類別、使用場景等,制定不同的認證等級與適用範圍。這樣既能守住安全底線,又能兼顧不同羣體的消費需求,減少灰色市場的滋生空間。
任何一項涉及民生的強制性安全政策,需要多部門的協同發力。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平臺、電商等既要從生產、銷售源頭切斷違規產品的流通,也要在流向二手市場、網絡小店等灰色地帶加強巡查。同時,打擊非法售賣認證標誌的造假行爲,讓假冒產品無處可逃。對於已經買到違規產品的消費者,也要暢通退貨和投訴渠道,保障合法維權有門可走。
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把政策普及和消費者教育提前做到位,讓公衆充分了解新規背後的安全邏輯和合規要求,避免在信息不對稱下成爲被動的一方。畢竟,安全法規不僅僅是寫在文件裡的“硬要求”,更是要落實到每個使用者身邊的貼心保障。
雖然是小小的充電寶,但相關安全監管絕非小題大做。充電寶新規走在前面,是一次積極的行業治理信號,也是全社會對公共安全底線的再確認。而真正有效的監管,既要有面對不法分子的硬度,也要有體恤民意的溫度。從嚴打擊非法轉賣、假冒3C標誌等行爲,是落實新規的底線要求;建立生產商、銷售商的責任倒查機制,完善售後召回與回收處置流程等,則是讓消費者免於爲行業亂象埋單的必要補充。一項“安全加法”,如果能在細節上做到讓消費者少花冤枉錢,同時也能倒逼相關方承擔起應盡責任,那麼公衆對安全法規的支持度,纔會像充滿電的充電寶一樣,持久穩定。(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