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2年後免申請電子病歷 衛福部啓動醫療資訊標準大平臺
衛福部今日(12)正式啓動「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臺」。(李念庭攝)
民衆到醫學中心看診,最快2年後不用再申請電子病歷!衛福部今日(12)正式啓動「臺灣醫療資訊標準大平臺」,透過資料、規則、應用程式統一,加速推動智慧醫療與醫療數據標準化,讓病人就診更便利、醫院行政效率更快,逐步讓全臺醫療資訊互通。
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表示,醫療資訊標準大平臺3大核心,爲「資料統一」、「規則統一」、「應用程式統一」。各醫療院所有自身電子病歷資料庫,卻無法互通,透過統一化標準,能讓散落在各院的電子病歷順暢交換,有效整合資訊,如同讓「不同車體擁有相同底盤」。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表示,醫療與IT是臺灣2大最強領域,強強聯合是否能創造新的神山,關鍵就在於「標準」。目前臺灣醫院仍面臨需要紙本打印電子病歷、打電話交班等行政龜速問題,病人電子病歷資料無法流通,導致跨院轉診效率差;健保申報規則不一,重新申報增加成本;缺乏統一平臺讓各醫院使用AI應用程式。
資料統一部分,將導入FHIR標準,確保醫療數據互通 ,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病歷標準;規則統一部分,則將導入CQL技術,建立規則圖書館,統一健保申報、醫療品質評估與診療準則;應用程式的統一,則能打造AI醫療應用程式生態系,類似於APP Store,醫療機構能自由下載、應用AI技術,並統一開發規範。
李建璋說明,「FHIR」是醫療資料交換的「標準」,能帶動醫療資訊應用暢通,讓電子病歷能順利到各院所。目前全國有23個國家已建置FHIR實作指引(IG),以美國104項最多,IG如同資訊界的字典,IG越多代表資訊整合越強大,臺灣目前已有4個實作指引,已是亞洲第一。
李建璋說明,我國實作指引最主要爲「臺灣核心資料集」,其中包含109個基礎欄位項目,如性別、身高、慢性病、用藥、抽血等,進行醫療照護時所需的核心資訊;健保署也已建置臺灣癌症用藥事前審查實作指引,供醫療機構、相關單位參考應用。
呂建德補充,醫療資訊標準大平臺公告給全臺醫療院所,由於醫學中心資源較多、每家有超過1、200位資訊人員,短期目標是在2年內,確定全國23家醫學中心、109個基礎項目資訊流通,民衆最快2年後到醫學中心看診,不需再一一申請電子病歷。
臺灣城鄉醫療差距大,李建璋指出,今天踏出第一步「建標準」,要解決城鄉差距問題,下一步要「建平臺」。醫療院所包括醫中、區域及地區醫院、衛生所,現在衛生所平臺較落後,健保署已與13家廠商合作,能到雲端訂閱病歷,也正在建立衛生所「黑熊版」公版,以更符合現代化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