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時刻,港府對李嘉誠採取罕見動作,商務部專家評價一針見血
距離長江和記跟貝萊德集團簽字的日子只剩6天了,所有人盯着長江和記接下來怎麼走。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港府罕見地派了專人直接找到長江和記的高層,說是要好好聊聊這筆交易的事,擺明了不想讓這事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定了。
商務部的專家更是直接開炮,一句話戳中要害,將李嘉誠的算盤抖了出來。
時間緊,壓力大,李嘉誠是保住名聲還是硬扛到底?商務部對此事又有什麼看法?
要知道,港府平時很少會摻和到這種商業買賣裡去,所以消息傳出來,整個商界都炸開了鍋,大家都在猜,港府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李嘉誠這回還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全身而退。
這筆交易也不是一天兩天蹦出來的,早在幾個月前,長江和記就放出風聲要賣港口,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事沒什麼問題。
生意場上,你情我願,賣家賺了錢,買家拿了資源,天經地義,但後面長江和記的操作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他們沒有走公開招標的路子,悄無聲息的就跟貝萊德集團私下談妥了,而且定的時間非常趕,3月份宣佈四月份簽約,完全留下任何可操作的空間。
讓人感覺這些港口對長江和記是“燙手山芋”一樣,急不可耐的想脫手。
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按理說這麼大的資產出手,怎麼也得公開喊個價,價高者得,自己也能利益最大化吧?可李嘉誠偏偏沒這麼幹,外界只能猜,他是不是有什麼別的打算。
緊接着,事情開始發酵。
特朗普團隊突然跳出來放了大招,說要對所有停靠在美國港口的中國船隻加收一筆高額的停泊費,連中國註冊的船、中國造的船都跑不掉,每次在100萬到150萬美元不等。
這消息一出,誰都看得出,美國這是要拿港口做文章,卡中國的脖子。
而時間剛好卡在李嘉誠賣港口的這個節點,難免讓人覺得哪兒不對勁。
這些港口要是真落到美國公司手裡,未來中美博弈加劇,誰敢保證這不會變成對方手裡的籌碼?
港府這時候坐不住了,香港特首李家超在記者面前,撂過話
這話沒有指名道姓,但誰都能聽得出,矛頭直指李嘉誠。
前特首樑振英也沒閒着,直接在網上發文,點名批評李嘉誠,說:
港府這次派人找上門,顯然是想給李嘉誠一個臺階下,順便也試着把這事往回拉一拉。
畢竟,香港的地位和經濟本就敏感特殊,港口要是真出了岔子,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
李嘉誠那邊的態度卻有點模棱兩可。
商界有消息說,長江和記的高管們到現在還沒完全拿定主意,簽字的日子越來越近,要是毀約,得賠一大筆錢,生意人最怕的就是這種硬虧。
可要是硬着頭皮往前走,交易一旦落地,外界會怎麼看,北京那邊又會怎麼看?中國這邊,
外貿體系要是真受了影響,那可不是賠錢能解決的問題,港口連着的是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李嘉誠這步棋,賭的可不只是他自己的身家。
商務部的專家這時候站出來說話了。
3月26日,商務部研究院的人直接把話挑明瞭,說李嘉誠這是在拿“在商言商”當擋箭牌。
這話說得夠狠,但也夠準,專家的意思很明白,這次的買賣,怎麼看都不像是單純的商業行爲。
港口這東西,不是隨便賣了就能拍拍手走人的,它牽扯的利益太大,影響的範圍太廣。
專家還點了一句,說李嘉誠要是真只想着賺錢,那爲什麼不公開招標,非得偷偷摸摸跟貝萊德集團敲定?這不明擺着有貓膩嗎?
說到這,事情的脈絡就清楚了。
李嘉誠現在是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公司眼前的利潤,一邊是國家層面的利益。
港府這次出手,算是給了他一個喘息的機會,想讓他自己掂量掂量,可時間不等人,7天之內,他必須給個說法。
長江和記要是真把港口賣了,這些年李嘉誠靠着眼光和手腕攢下的名聲,可能會因爲這一步走錯,徹底翻車。
美國那邊擺明了是要拿港口做文章,特朗普的命令已經下了,擺出一副不惜代價壓中國的架勢。
貝萊德集團作爲美國的玩家,接手港口後會怎麼用這張牌,誰也說不準。
可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不可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命脈被別人捏在手裡,李嘉誠要是真把這步棋走下去,他面對的就不只是香港的輿論,而是整個國家的態度。
這事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只是李嘉誠一個人的選擇,而是牽動了中美的神經。
港府的介入是個信號,商務部的評價是個警告,剩下的,就看李嘉誠怎麼選了。
他要是能懸崖勒馬,配合港府把這事圓回來,長江和記的名聲還能保住幾分,可要是執意往前衝,後果恐怕不是他一個人能扛得下的。
7天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對李嘉誠來說,這可能是他這輩子最難熬的幾天。
交易的鐘聲已經敲響,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長江和記的會議室裡會傳出什麼樣的消息。
這些港口到底是繼續留在自己人手裡,還是被送到大洋彼岸,這一步決定的不只是李嘉誠的未來,還有更多人的命運。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