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漲逾35%,銀行股狂歡!公募潛在配置空間巨大

7月10日銀行股延續走強趨勢,工農中建四大行股價紛紛突破前高,再創歷史紀錄。拉長時間看,年內銀行個股最高漲幅已超過了35%。

一直以來,銀行資產被視爲紅利資產一部分,因估值具備吸引力、股息率較高且兼具防禦屬性受到市場歡迎。

在這場銀行股的狂歡盛宴中,主題ETF年內普遍實現和指數相當的20%左右收益,但也因爲銀行隸屬於紅利資產一部分,公募基金整體上對銀行板塊的配置處於顯著低配狀態。

公募機構向券商中國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主動權益基金對銀行板塊的配置比例不足4%,若嚴格遵循業績比較基準進行配置,銀行板塊的潛在增量資金空間在2000億元以上。對於相較業績比較基準明顯低配的行業及權重股,銀行股的配置比例,或將有所提高。

多隻銀行股年內收益超35%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0日收盤,全市場上漲的銀行個股數量超過30只,不僅總市值過萬億的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悉數上漲,民生銀行漲幅更是超過5%,貴陽銀行漲幅超過3%,鄭州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等個股漲幅均超過了2%。

實際上,銀行股行情早在去年底就悄然開啓,今年以來持續走高。根據Wind數據統計,銀行指數(886052)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超過20%。和指數相比,個股累計漲幅更爲明顯,截至7月10日,青島銀行、浦發銀行、廈門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年內累計漲幅超過35%,民生銀行、江蘇銀行等累計漲幅超過30%。

銀行板塊走強,ETF的聯動上漲最爲直觀。據Wind統計,7月10日10只銀行主題ETF單日漲幅均超過1%,年內累計漲幅更是超過了20%。具體到持倉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最新數據,公募基金重倉的銀行股一共有50只,持股數量爲124.51億股,持有總市值約爲1723.48億元,持股市值佔基金淨值比爲0.54%,佔基金股票投資市值比爲2.49%。其中,公募基金持股總市值最大的三隻銀行股,分別爲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工商銀行,持有市值分別爲686.5億元、297億元、111.98億元,其餘銀行股的基金持有市值均在700億元以下。

從不同類型的基金來看,重倉股銀行股最爲明顯的基金產品,實際上是寬基ETF,其次纔是銀行或金融類主題ETF。以招商銀行爲例,截至一季度末一共有859只公募重倉該股,是公募基金重倉最多的銀行股。其中3只ETF的持股數量在1億股以上,分別爲華夏上證50ETF(2.27億股)、華泰柏瑞滬深300ETF(2.03億股)、易方達滬深300ETF(1.41億股)。此外,華夏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持有數量均超過8000萬股,華寶中證銀行ETF持有數量只有3007.70萬股。

紅利優勢突出是主要上漲原因

談及銀行股上漲原因時,基金人士認爲既和銀行資產屬性有關,也和當下宏觀基本面相關。如華夏基金對券商中國記者所言,在當前宏觀經濟築底與政策持續託底背景下,銀行板塊展現出良好的配置價值,行業基本面邊際改善,估值仍處歷史低位,疊加紅利優勢突出,爲中長期資金提供了“低波動、高回報”的優質標的。

“在高息股板塊中,銀行股在過去一個月漲幅最爲顯著。”平安基金權益投資部高級基金經理丁琳對券商中國記者稱,銀行股估值具備吸引力、股息率較高且兼具防禦屬性,在受到關稅爭端導致的市場震盪中取得一定避險效果,銀行板塊具備較穩定的業績支撐及高股息率優勢。

從歷史縱深度對比來看,銀行在高股息資產中同樣具有投資優勢。鵬華基金穩定收益投資部基金經理範晶偉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2000—2021年房地產經歷了十多年牛市,房地產的夏普比是最高的。隨着2022年房價見頂,大批追逐夏普比的資金開始尋找替代資產,風格切換下,銀行股等紅利資產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走強,且呈現出較好的夏普比走勢。低估值、高現金流、高ROE且股息率較高的資產的出現,得益於監管層的鼓勵和指導,也得益於大批前期進行大資本開支的企業開始進入收穫期,通過現金進行股東回報。

嘉實紅利精選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陳黎明統計長江證券三級行業指數中2021年以來表現不錯的細分行業發現,從2021年開始,動力煤、原油、水電等紅利資產已開始啓動,2022年最亮眼的紅利資產是電信運營商,2023年銀行、白電、服裝開始啓動,2024年諸多紅利板塊都取得了不錯上漲。但2025年至今,大部分紅利板塊都是下跌的,只有銀行等少數高股息板塊逆勢上漲。

公募基金顯著低配

雖然銀行股迎來一輪上漲行情,但公募基金過往對銀行股的配置相對較低,和整體高股息資產相比,銀行股對公募基金收益的貢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北京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無論是佔基金淨值比例還是佔投資市值比例,公募基金對銀行股的持股市值是偏低的。近些年來高股息資產策略較爲流行,公募基金主要是把銀行當作大類紅利資產的一部分,其中又以煤炭、交運等重點配置,銀行股的配置相對不足。

開源證券研報數據顯示,銀行板塊在主動權益基金的持倉中長期低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主動權益基金持倉銀行股佔比3.75%,分別相較滬深300指數權重低配9.92個百分點,相較中證800指數權重低配7.01個百分點。對於相較業績比較基準明顯低配的行業及權重股,其配置比例或將有所提高。以招商銀行爲例,根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一共有21只紅利基金持有招商銀行,合計持有數量爲1392.91萬股,但平均持有數量只有66.33萬股,中位數更是隻有8.10萬股。

根據華夏基金測算,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主動權益型基金對銀行板塊的配置比例僅爲3.2%。按照上述基準權重計算,銀行板塊的理論標配規模應爲2965億元。這意味着,若公募基金嚴格遵循業績比較基準進行配置,銀行板塊的潛在增量資金空間在2000億元以上。這一測算結果表明,當前公募基金對銀行板塊的配置仍處於顯著低配狀態。

進一步看,和紅利基金規模相比,銀行主題基金的規模要小很多。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前述10只銀行主題ETF年內淨流入,勉強超過55億元,但僅華寶中證銀行ETF一隻產品,年內淨流入超過了36億元。10只產品中,截至目前僅有華寶中證銀行ETF等少數產品規模突破100億元。相比之下,紅利基金方面,截至目前已有華泰柏瑞紅利低波ETF、摩根標普港股通低波紅利ETF等多隻100億元以上的產品。全市場40多隻紅利基金總規模,更是超過了1000億元。

質量改善公募配置比例有望提升

公募預判未來對銀行股配置有望提升,除了業績基準約束等因素外,實際上還和銀行資產未來的發展趨勢相關。

首先是高股息這一傳統優勢。範晶偉稱,從股息率角度來看,銀行等高股息行業的整體股息率通常保持在4%以上,港股市場由於流動性和稅負結構的原因,股息率普遍較A股高2%左右。“最近兩年,港股在以上兩個維度都出現比較明顯的改善。因此,如果投資者具備投資港股的條件,我們建議優先在港股尋找機會,因爲目前估值水平相對較低,且一些不利的因素正在發生積極的轉變。”

其次,永贏基金絕對收益投資部總經理、永贏紅利慧選基金經理劉星宇對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從紅利資產內部看,銀行板塊在下半年有望繼續呈現更優的風險收益特徵。除高股息因素外,銀行內生的利多因素還在於低週期波動的穩健經營能力和長期改善的資產質量。

劉星宇表示,相較於週期類的紅利資產如煤炭、交運、消費等板塊,銀行具有明顯的弱週期性(長期緩慢變化)。同時,隨着2023年底開始的一系列化債政策,銀行業整體的壞賬率在持續改善,隨之而來的即銀行股整體估值的緩慢修復擡升。行業風險出清、整體週期向上、經營相對穩定、股息率較高、股價破淨待修復等一系列的因素,也會讓銀行股從紅利板塊中脫穎而出,被長期機構資金所關注。

此外,劉星宇還說道,銀行板塊長期被公募基金低配形成了較優的籌碼結構,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長線資金的流入,二者共同促成了銀行股價格上漲過程的低波動和低迴撤特徵,這也進一步吸引低波動資金並形成股價的自我強化。在該邏輯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銀行股整體的股息率和估值相對其他紅利類股票仍然具有顯著優勢。

富國基金表示,從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我國主動權益基金配置看,部分具備紅利屬性的資產權重並不高,銀行等高股息行業的權重較滬深300基準來看被顯著低配。2025年6月,多家銀行被調入滬深300、上證180、中證100等重要跟蹤指數,未來在強對標基準的業績考覈機制下,前期被低配的紅利資產或迎配置良機。

“在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約束作用得到持續強化,公募機構整體行業持倉或逐步向業績基準看齊。從2025年一季報披露的重倉持股來看,公募基金目前顯著欠配銀行等紅利板塊,配置再平衡需求下相關板塊有望迎來增量資金。”南方基金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