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副院長李勇:涉未成年人黑惡犯罪比重有所增長

(原標題:北青報專訪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勇)

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勇。

談“電信詐騙”

“出重拳、下重手”,依法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北青報:最近,因爲演員王星案,海外電詐犯罪再度被外界關注。在您看來,打擊治理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難點有哪些?

李勇:當前,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斷演變升級,犯罪形勢嚴峻複雜,呈現出犯罪組織集團化、犯罪鏈條專門化、犯罪類型複雜化等特點,對打擊治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一是跨境化實施導致案件偵辦難。此類犯罪集團化運作、跨境式分佈等特點導致案件的偵查取證受到諸多限制,調查取證、人員抓捕等難度較大,影響案件偵辦時效。

二是詐騙手段智能化導致案件防範難。電詐分子騙術手法翻新極快,已出現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施詐騙,各種新型騙局層出不窮,迷惑性強,預警、技術反制、防範打擊難度越來越大。

三是黑灰產犯罪境外化導致全鏈條打擊難。隨着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產業化、鏈條化,各類爲詐騙犯罪提供服務和技術支持的黑灰產犯罪也不斷向境外轉移,全鏈條、全方位打擊難度不斷加大。

北青報:去年,人民法院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李勇:人民法院依法從嚴高效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注重推進源頭治理,打擊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人民法院“出重拳、下重手”,依法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2024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4萬餘件,判處8.2萬餘名被告人,案件數和被告人數同比分別上升29.4%、26.7%。近日,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緬北明家犯罪集團主案。持續釋放從嚴懲處強烈信號,堅決震懾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北青報:案件審理中,是否還存在什麼難點?

李勇:當前,人民法院在審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尤其是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時,面臨部分案件證據有欠缺、審理難度大,以及追贓挽損工作難度大等問題。

北青報:如何破解?

李勇:一方面我們立足於案件本身,用足用好現行法律規定,依法從嚴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及境內外協同犯罪、衍生犯罪,堅決震懾犯罪。同時加大依法徹查、追繳涉詐資金的力度,促使被告人積極退贓退賠,全力爲被騙羣衆挽回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深化國際司法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平臺,強化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司法合力,積極推動國際追逃追贓和國際司法合作取得新進展。

北青報: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過程中要把握哪些重點?

李勇:人民法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歷來堅持依法從嚴懲處、依法準確懲處、依法全面懲處和全力追贓挽損。

具體來說,在審理此類案件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依法從嚴懲處,突出打擊重點。依法嚴懲跨境性、組織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對於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和骨幹成員,以及關聯的故意傷害、非法拘禁等暴力性犯罪,和爲境外電詐集團輸送人員的犯罪,堅決從嚴打擊。

二是全面貫徹刑事政策,實現精準打擊。在準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下,注重區分犯罪人員的地位作用和主觀惡性,精準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寬嚴並用,依法裁判。對於主動投案自首人員,配合抓捕首要分子人員,配合追繳涉詐資金人員,堅持區別對待,依法從寬處理。

三是全力追贓挽損,迴應羣衆關切。把追贓挽損貫穿案件審判全流程、各環節,既要加大適用財產刑力度,剝奪被告人再犯能力;還要多措並舉促使被告人積極退贓退賠,爲被騙羣衆挽回經濟損失。

北青報:面對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2025年,人民法院是否會有新的部署和動作?

李勇:2025年,人民法院將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推動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再上新臺階。

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案件審理工作。針對多批從境外移交回國的涉詐人員,人民法院要堅持依法從嚴懲處,貫徹證據裁判原則,準確認定事實,精準適用政策,嚴格依法定罪量刑,確保案件質量,提高審判效率,堅決震懾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同時,進一步加大追贓挽損力度。要繼續加大依法徹查追繳涉詐資金的力度,依法徹查、全力追繳涉詐資金,督促被告人積極退贓、退賠,爲被騙羣衆挽回經濟損失,維護人民羣衆切身利益。

談“掃黑除惡”

北青報:去年,人民法院在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李勇: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嚴厲打擊涉黑惡犯罪,持續深入推動案件清結、“黑財”清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以來,人民法院審理涉黑惡案件數量逐年下降,年均下降13.5%,2024年相比2021年下降40.4%,“黑財”清繳執行到位累計達到600餘億元,及時有力迴應和滿足人民羣衆社會安全感需求,有效防止黑惡勢力死灰復燃,有力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去年,中央部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常態化掃黑除惡鬥爭督導,最高人民法院把迎接、配合中央督導作爲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決落實,選派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專業能力紮實的審判專家參加中央督導。各級法院集中開展涉黑惡案件質量倒查,針對中央督導反饋情況,組織力量開展問題梳理,全力以赴抓整改、抓落實,推動掃黑除惡鬥爭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

人民法院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開展農村家族宗族黑惡勢力及鄉村宗祠無序發展和未成年人涉黑惡犯罪防範整治,參與自然資源、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領域的綜合治理,努力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工作成效。2021年至2024年累計制發司法建議13 880條,反饋率93%,有效補齊治理短板,推動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北青報:目前,涉黑惡犯罪有哪些新趨勢、新特點?

李勇:隨着常態化掃黑除惡鬥爭逐步深入,涉黑惡犯罪數量持續下降,並呈現新的趨勢和特點,具體表現在犯罪手段出現新變化、犯罪領域滲透轉移、涉黑惡組織“漂白”轉型增多、涉未成年人黑惡犯罪比重有所增長几個方面。

北青報:如何理解?

李勇:比如,在犯罪手段方面,從單純“線下”打打殺殺爲主要表現形式的涉黑惡犯罪轉向“線上、線下”交織、“軟、硬暴力”並存的新形態,犯罪行爲和犯罪組織更加隱蔽,發現、打擊難度增大,執法辦案要求更高。

在犯罪領域方面,涉黑惡犯罪從“傳統”的自然資源、交通運輸、工程建設等資源富集、財富密集型領域向金融放貸領域滲透的趨勢增加,黑惡勢力利用網絡實施犯罪的特點更加明顯,主要表現爲“套路貸”、非法放貸、非法討債等犯罪形式。

此外,隨着打擊力度持續增大,一些黑惡勢力隱藏蟄伏、變異升級,犯罪手段更加隱蔽。涉未成年人黑惡犯罪總量不大,但案件數、涉案人數、案件佔比有上升勢頭,部分曾是犯罪組織底層的年輕人員成爲新的黑惡勢力苗頭,有的未成年人從被害人角色逐步變爲犯罪嫌疑人。

當前,打擊涉黑惡犯罪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但必須看到,徹底剷除涉黑惡犯罪仍是一項長期艱鉅任務。人民法院將始終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嚴格依法懲處涉黑惡犯罪。

北青報:爲什麼要如此關注農村涉黑惡犯罪?

李勇:“三農”工作是黨和國家長期以來的工作重點,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維護農村穩定安寧,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一環。

人民法院從鞏固掃黑除惡鬥爭成果、厚植黨的執政根基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村涉黑惡犯罪對基層組織建設、農村社會穩定、鄉村振興戰略造成的嚴重危害,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揮審判職能,維護農村羣衆合法權益,持續推動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

北青報:2024年人民法院在懲治農村涉黑惡犯罪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勇:人民法院堅持嚴厲打擊“村霸”“鄉痞”等危害農村基層政權穩定和人民羣衆安全感的涉黑惡犯罪,及時懲處農村地區常見多發的尋釁滋事、聚衆鬥毆以及強佔公共資源、侵吞集體資產、干預、破壞基層選舉等違法犯罪,堅持“打早打小、打準打實”。常態化掃黑除惡以來,全國法院審結農村涉黑惡犯罪案件241件1899人,重刑率達45.23%,以有力刑罰手段震懾犯罪分子。

聚焦農村家族宗族勢力涉黑惡犯罪突出問題,注重對同類型、同區域批量案件的系統化、深層次分析,累計制發司法建議204條,並聯合有關主管部門共同推動問題整改,形成“管長遠、治根本”的工作成果。

北青報:審理農村涉黑惡犯罪案件目前還有哪些難點?

李勇:家族宗族成員作爲利益共同體,常存在互相幫助掩蓋犯罪痕跡的情況,犯罪組織的隱蔽性、組織成員的反偵查意識更強,更容易串供或形成攻守同盟。被害人、證人害怕遭到打擊報復或礙於宗族關係,不敢、不願提供證據,查處難度、審理難度較大。如何儘早防範整治、精準打擊農村涉黑惡犯罪,仍需各方力量共同研究。

北青報:今年將如何發力?

李勇:今年,人民法院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履職盡責。一是進一步提高整治站位,站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全面統籌謀劃,持續加壓注力,切實維護好農村穩定安寧。二是突出打擊重點,依法嚴打侵蝕基層政權、損害黨的執政根基的“村霸”“鄉痞”等農村黑惡勢力,確保案件取得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三是着眼常效長治,配合完善從源頭上遏制“村霸”、家族宗族黑惡勢力滋生蔓延的制度機制,不斷擴大普法宣傳的覆蓋面,全面深化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孟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