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 時薪多6元 調幅疫後最低

「最低工資審議會議」26日在勞動部舉行,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中)與勞團會前表達訴求,希望調幅至少4%。(姚志平攝)

圖爲勞工搬運貨物。(示意圖,照片中人物與新聞事件無關)(姚志平攝)

最低工資確定連10漲!最低工資審議會26日拍板決定2026年最低工資月薪達2萬9500元、時薪達196元,漲幅分別達3.18%及3.16%,爲新冠肺炎疫情後最低調幅。對此,資方委員、工商協進會業務顧問餘玉枝表示,「今天很圓滿」,可以接受調幅;勞方委員、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則說,雖然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

資方增200億支出 勞方勉強接受

最低工資審議會拍板決議,2026年1月1日起,每月最低工資由2萬8590元調整至2萬9500元,調升910元、調幅3.18%;每小時最低工資則比照每月最低工資調幅,由190元調整至196元、調幅3.16%。審議會也決議,受美國關稅等國際情勢影響產業提供配套措施建議,勞動部將與經濟部儘速研議相關方案。

據勞動部預估,此次最低工資調整受惠人數達246.9萬餘人,其中月薪制勞工達173.95萬人,包括本勞135.02萬人及38.93萬名外國人,預估資方每年因此增加約200億元支出。

餘玉枝提及,目前美國對等關稅對廠商造成極大壓力,很多工業區都做四休三、沒有加班,但對於這次的漲幅則可以接受;資方委員、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副秘書長邱一徹說,今年除過往的經濟情勢外,還有不確定性極高的美國對等關稅因素,但漲幅較之前堅持的3%再略高一點,主要是勞動部提及會有配套措施,就由大家共同承擔。

「雖然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勞方委員、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則說,僱主團體以美國對等關稅因素,堅持不能超過3%,但勞方認爲,以過去共識4%纔是合理調幅,最後則以CPI+1/3 GDP後算出3.18%漲幅,「很遺憾只有達3.18%」。

學者委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先前就提醒,若有配套應妥爲把關,他坦言,會中也有委員提到擔心補助成爲常態,會中經討論後則限定受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爲限。

考量美關稅衝擊、物價指數

據悉,洪申翰在做最後拍板調整幅度前曾致電予經濟部長龔明鑫,是否與調幅相關?洪申翰會後記者會表示,致電經濟部爲討論最低工資決議之一的配套措施,過去配套措施由經濟部與勞動部合作,最後是與經濟部確認是否同意該決議,並非與經濟部溝通調幅。

洪申翰也提及,會議結束後有向行政院報告調幅,相信行政院或長官會充分尊重審議會決定。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表示,此次調幅「勉強」可以接受,政府調整最低工資是爲了照顧邊際勞工,但是連續10年調漲,除了企業成本不斷墊高外,也造成絕大多數不領最低工資的勞工,飽受物價通膨影響,未蒙其利卻受其害。

每月多繳18元 健保增43億入庫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認爲,這次最低工資調漲3.18%,要承擔許多成本,大企業或有賺錢的公司,確實應該幫員工調薪;但對有困難的企業或產業,政府應該給予稅負與融資優惠,且優惠維持一年以上,直到明年期中選舉後,美國關稅政策稍微明朗與舒緩。另希望,勞保企業負擔比率可從原本的70%降至60%,舒緩企業負擔壓力。

最低工資調升後,健保投保金額也將連動調整。社保司指出,原投保等級1、2級將合併爲1級,超過790萬人受影響,每人每月平均多繳18元保費,若加上政府多支出15億、僱主11億,健保共增加43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