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自我品牌化」的焦慮
(圖/AI生成)
在數位時代,「你是誰」慢慢被「你在網路上是誰」取代。形象、說話風格、關注議題,都要配合觀衆期待與演算法傾向。Z世代尤其感受到這種「被觀看」的壓力。他們從小就有手機與社羣帳號,生活、成長、職涯都圍繞形象管理。
不知是幸或不幸,嬰兒潮世代舞臺上的角色與舞臺下的觀衆是截然不同的。能在舞臺上活躍,那都是三頭六臂;臺下人的任務就是負責打造品牌、行銷及經營。但是到了Z世代,一切都不同了。不管有沒有料,似乎每一個人都要「成角」,還要懂得爲自己行銷及經營。簡單來說,就是「所有人在做所有人的事」,聽起來就讓人倍感壓力。
「自我品牌」這個概念最早源自1980年代,當時只是鼓勵專業人士經營形象。但進入社羣時代之後,每個人都成爲品牌。每張自拍、每句貼文、每個濾鏡選擇,都變成策略。不是公衆人物,也得思考怎麼維持形象。
這不是虛榮,是現實。你不積極,就會被平臺邊緣化。平臺鼓勵你持續表演──你不必過得精彩,但必須「看起來」精彩。你怕講錯話,怕不符合人設,怕被冷落,怕沒互動;不敢講政治、不敢表露情緒、不敢展現脆弱,自我演出壓過自由表達。你的存在感,必須經由平臺認證。
社羣平臺不是中立的。喜歡數、觀看數、留言、分享,這些都直接影響情緒與職涯發展。Z世代非常清楚演算法機制。有些人會關通知,只因怕數位太低;有些人會安排發文時間與內容,只爲提高能見度。
平臺其實不需要你成功,它只要你持續努力,不斷創造內容。這是平臺資本主義的邏輯。你以爲你在經營自己,但其實是在幫平臺創造流量,變相成爲無酬數位勞工。你努力產出內容,平臺賺的是廣告收益。
很多Z世代打造人設到最後,身心都會感到疲乏及焦慮。根據研究,重度社羣使用者出現憂鬱、自我否定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因爲他們的自尊被綁在社羣回饋上。這種社羣依附式自尊,一旦沒回饋,就會迅速崩解。
最悲哀的是,這些不是別人逼你的,而是你說服自己「這樣比較好」,因爲你不想輸。這場品牌競賽變成了自我消耗。
這一切也同時悄悄改變了「自我」。不再是你怎麼看自己,而是「別人怎麼看你」才變成標準。你說你溫柔,但IG上的冷酷封面與話語就會讓人覺得你是高冷人格。甚至很多人投履歷前,還要先改善個人帳號,因爲「面試官會看」。
在某些行業尤其明顯。Z世代從學生時代就得經營自我形象。有些人甚至大學時就開始做自媒體履歷,希望畢業就能脫穎而出。但當每個人都在包裝自己,真正的「我」還能留下多少空間?
Z世代的焦慮,不只是自我價值問題,而是整個文化結構問題。當社會把「被看見」當作成功的唯一標準,那些無法曝光的人,就會被誤解成「不努力」、「沒價值」。但很多價值,其實發生在無人觀看時。
今後學校需要的,不能只是教你如何經營品牌的課,同時也要教你如何「即使沒人看,也能活得好」的素養。我們要建立新的價值觀、制度支援與心理素養,去面對這場演算法時代的身分挑戰。Z世代面對的焦慮,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被丟進了一個「必須展示」的時代。
有些人選擇數位撤退,不再頻繁發文,或直接關掉帳號。不是不愛科技,而是爲了找回真實感。他們開始參加市集、讀書會、旅行,重新建立離線生活,證明活得精彩不必靠網路認證,這是值得被推廣的。(作者爲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