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歪”的順風車,該如何糾治
據媒體報道,本來是方便市民出行、減少車輛空駛的順風車,如今有些變味兒了,有乘客反映,在機場呼叫順風車時遇到臨時“拼客”、坐地起價的情況。同時,隨着平臺派單次數限制取消和聽單模式的推出,順風車平臺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職業司機”,讓順風車與網約車的邊界愈發模糊。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爲拼車、順風車,是由合乘服務提供者事先發布出行信息,出行線路相同的人選擇乘坐合乘服務提供者的小客車、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這明確了順風車的定位、基本運行模式以及現實意義。在這一出行模式中,乘客、司機、平臺、城市均是受益者。按說,順風車應當按照相關政策設計的軌道健康發展,然而卻出現順風車發展不“順”的亂象。
此前有公開報道已指出順風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許多司機將順風車變爲職業化營運,通過多平臺拼單等方式獲利,這是搶網約車司機“飯碗”;二是,記者在多地暗訪調查發現,部分順風車司機利用外掛軟件惡意搶單、購買多個賬號輪番“圍獵”乘客,甚至通過平臺漏洞倒賣乘客牟利,導致行業混亂。
此次報道揭示出更多問題:乘客下單獨享訂單72元,收到多位司機發私信明確拼車100元;以往順風車平臺實行“選單模式”(車主需在平臺先發布自己始發地、目的地和出行時間等行程信息後,才能看到同路乘客的信息),而今推出“聽單模式”(車主不用事先發布行程信息,就可以聽取平臺播報附近的訂單信息),變成低價網約車;根據規定,每車每日派單次數不超2次,然而一些平臺取消了這一限制;而且司機還能在多平臺多接單。這意味着順風車走“歪”了。
在存在上述諸多問題的情況下,順風車從多贏變成了多輸。當乘客遭遇臨時“拼客”、坐地起價、被倒賣等狀況時,其合法權益無疑受到了侵害。平臺取消每日訂單限制、推出“聽單模式”,看似有利於司機,實則與網約車陷入惡性競爭,最終只會傷及順風車——因爲順風車喪失了原有的定位和特色,同時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究其原因,相關順風車平臺爲了提升訂單量和業績,無視規定要求;而某些司機爲了利益最大化,無視乘客合法權益。當初,順風車從“黑車”實現合法化,被認爲是一大進步。然而發展到今天,順風車並非越來越“順”,更像是“自毀長城”,隨着諸多亂象相繼被曝光,行業發展面臨新考驗。
要想讓走“歪”的順風車迴歸正途,首先,從國家層面到各個城市,應該根據新現象新問題,重新研究完善順風車政策,使其保持“本色”。其次,從被曝光的諸多問題來看,主要原因在平臺,所以必須規範平臺行爲強化其責任。此外,還要針對性規範順風車司機行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服務需要滿足多元化需求並保持自身定位和特色,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交通運輸市場,順風車、網約車等新型服務模式,應該在遵守相關規定的基礎上,在各自細分領域創新、深耕。
至於順風車司機的不當行爲,既需要平臺強化管理,也需要監管者加強執法。有乘客一語道破順風車的獨特價值——“順風車最重要的就是人情味兒”。應該把這種丟失的“人情味兒”找回來。(馮海寧)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