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記者會難釋疑20%臺美關稅 勞團:難以安穩人心

美國1日公佈我國對等關稅爲20%,賴清德總統隨即召開記者會說明,但僅不斷強調「暫時性關稅」、「持續談判」等字眼。在貨櫃場內,工作人員駕駛堆高機整理貨櫃。(範揚光攝)

美國1日公佈我國對等關稅爲20%,賴清德總統隨即召開記者會說明,但僅不斷強調「暫時性關稅」、「持續談判」等字眼,但對於談判內容等則隻字未提,有勞團認爲,目前只看到賴總統不斷強調20%爲暫時性,但並未說暫時會到多久,且以保密協定等爲由稱不能公佈,難以安穩人心。

臺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研究員陳柏謙表示,目前就美國公佈只提到對等關稅20%,且賴總統不斷說是「暫時性」,若以出口至美國20%來看,則工具機或金屬加工業受衝擊,若是開放進口則汽車及農業會有影響,且總統也未提及會討論到何時,難以評估具體衝撃。

陳柏謙說,總統也未提及臺灣對美國的讓步或投資等,召開記者會只是讓大家更疑惑,「沒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難以安穩人心。

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表示,此舉雖名爲「暫時性稅率」,但對臺灣出口導向產業無異投下震撼彈,面對關稅壓力與不對等待遇,短期衝擊勢在必行,長期風險更不容小覷,尤其此波衝擊恐造成中小企業倒閉潮、勞工失業潮,對臺灣基層造成深遠影響。

全總呼籲,應建立「三階段民主監督制度」,包含事前報告、事中諮詢與事後審議,避免黑箱作業,特別是與農業、食品、健康等公共利益相關議題,更應讓全民共同參與,確保談判符合社會期待與公共利益;高稅率政策對30人以下小企業影響最巨,這些企業難以同時承受稅率、匯率與數位轉型三重壓力,過往政府補助資源多淪爲紙上談兵,無法真正落實於基層。

全總強調,臺灣在與美方談判中應堅守主體立場,不能爲了關稅讓步而犧牲本國勞動基準與社會保障制度,要求談判過程中納入產業保護條款與過渡機制,爲臺灣產業自主與人民生計保留空間。全總指出,關稅協議不能只看資本利益,更應重視勞工未來與全民權益。政府必須開誠佈公,讓人民瞭解談判全貌,共同參與、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