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開院前海分院院長曲建:前海成績單背後的制勝密碼

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7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範宏韜)2015年4月27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掛牌,自此,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從“畫圈”到“築城”,從“試驗田”升級爲制度“策源地”,成爲全國制度創新指數“三連冠”的開放標杆。站在發展新節點,深圳商報記者採訪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前海分院院長曲建,探尋這份優異成績單背後的“制勝密碼”。

制度型開放的“前海範式”

從“要素流動”轉向“規則對接”

前海以“特區中的特區”之名啓航,其使命不僅是經濟總量的增長,更是爲中國探索制度型開放提供樣本。曲建多次強調,前海的核心突破在於“從要素流動轉向規則開放”。

“從國民經濟總體指標分析,自掛牌以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進出口貨物總量翻了7倍有餘。從吸引外資總量分析,超過了380億美元以上。這是在一個不足15平方公里的小區域發生的,後來又進一步拓展到更大的區域開發。一方面說明了前海高水平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也說明實現了高質量的發展。”

在曲建看來,前海相較於全國其他自貿區,始終存在其獨特性。“這裡有其他自貿試驗區沒有的深港合作。如何服務好香港,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不僅是關係到香港的問題,也是關係到深圳和前海的問題。”曲建表示,過去深港合作主要是貨物流通,現在則是人員流通,即香港的科技人才如何便捷到達深圳,這套新制度設計的“實驗場”非前海莫屬。“過去僅是貨物的合作,現在是‘人、財、物、數、車’五大領域的合作,在這一系列探索的過程中,前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前海和河套的差異化爲例,曲建指出,河套能利用“小面積”處理深港科學研究的初期階段問題,而前海有空間、有能力讓這些科技“種子”完成全鏈條佈局。因此前海與河套是攜手關係,共同推進科技創新不同環節,提高中國科技創新能力。

全球局勢下蹚出“新血路”

從“生產製造”進軍“服務貿易”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受到衝擊,逆全球化潮流正在盪漾。這意味着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前海、深圳和全國外向型經濟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改變。值得一提的是,前海已悄然進行一系列準備,創造不斷轉型升級的新發展模式。

曲建將這次升級概括爲三個轉變:首先,前海帶領整個區域正從過去的單一外貿出口型經濟向進口替代與外貿出口並舉轉變;其次,前海帶領企業從過去的引進戰略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轉變;最後,前海從過去的以貨物貿易爲主,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並舉轉變。“通過這三個轉變,我們已經看到前海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優勢以及不斷的優化提升,更爲重要的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出現的劣勢和短板正在抓緊時間儘快補齊。”曲建表示。

他指出,服務貿易領域的金融一直是我國的短板。前海通過跨境貸款、債務、融資以及資本等方面的探索,使我國服務貿易開放邁進了一大步。另一方面是深港合作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有超一萬名港人居住在前海,8000名以上港人在此就業。他們把在香港積累的研發優勢帶入深圳與前海,使科技創新力量相互融合。更爲重要的是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和全國龐大市場,支撐了香港年輕創業者的市場銷售,這些都是通過前海服務貿易的發展尋找到的。未來在國際貿易中將大力推進服務貿易的新路徑。

面向未來構築開放底座

從“GDP時代”邁向“GNP時代”

着眼未來,前海面臨的挑戰更具時代特性。“我們可以預計到整個前海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在國際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前海的角色不是變弱,而是進一步增強。增強的表現是它將帶領前海企業、深圳企業和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走向全世界市場。”據曲建觀察,前海是深圳企業“走出去”密度最高的地區。“通過供應鏈相互融合,我們希望這樣的安全供應鏈網絡體系能讓前海乃至更大區域的全國供應網絡體系更加安全有效。帶領我們從過去追求GDP(國內生產總值)時代轉向追求GNP(國民生產總值)時代,使我們的新發展模式得到驗證。”

國務院近日批覆同意《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深圳被納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之一。曲建認爲,這將爲前海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帶來機遇。“繼貨物貿易之後服務貿易該如何處理?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這不僅考驗新一代特區人,更是考驗深圳前海人的新課題。”

曲建還提到,中國已經走過了過去1.0版本的外向型開放和2.0版本的WTO開放以及3.0版本的自貿試驗區開放。根據世界排行榜,全球共有4300個大型經濟特區,其中中國深圳經濟特區排名第一,這表明中國的經驗成功。“今天我們計劃在前海進行一次實驗,通過實驗將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與高水平開放的規則有效結合,實現真正的新質生產力培育。”

(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