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級綜合醫院大轉型:成爲康復醫院!

作爲二甲綜合醫院的上海虹口區江灣醫院,遷至新院區後,醫院“身份”也轉變成爲按三級康復專科醫院標準建設的新院。

來源|看醫界綜合

二甲綜合醫院轉型三級康復醫院

區屬二級綜合醫院轉型康復醫院後,運營情況如何?

近日,據上觀新聞報道,作爲二甲綜合醫院的上海虹口區江灣醫院,遷至新院區後,醫院“身份”也順利完成轉變:作爲全區唯一的康復醫療中心建設單位,新醫院按照三級康復專科醫院標準建設,實現“臨牀-康復一體化”。

據瞭解,上海市江灣醫院創建於1953年,原由第二軍醫大學兼管。1985年,醫院隸屬上海市虹口區,是一所集醫、教、研、防於一體的二級綜合性醫院。其康復醫學科成立於2016年8月1日,2018年獲批虹口區唯一的康復醫療中心建設單位。

2025年5月,江灣醫院遷至新院,新醫院按照區級示範化康復醫學中心和三級康復專科醫院建設標準,配有康復治療中心總面積達3000㎡。

除了硬件升級,醫院發展策略也轉向“特色專科、特色康復”,推行“臨牀-康復一體化”發展理念,從“全院一張牀”升級到“全院一張康復牀”模式,醫院所有的牀位都對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開放,從制度、流程、信息上確保臨牀與康復的無縫銜接。

上觀新聞的報道顯示,醫院350張病牀打破科室界限,按需隨時變身康復牀,康復團隊隨叫隨到。這一來,康復介入及時率從68%提至93%,腦卒中致殘率降了10%,雙向轉診時間縮到6小時以內。醫院轉型至今三個月已收治了1121位住院患者,門診康復有4263人次前往就診。

綜合醫院轉康復成行業趨勢

據瞭解,在老齡化背景及政策鼓勵下,近年來,綜合醫院轉型康復醫院已經成爲行業趨勢之一,而在上海也很早就有成熟的樣本。

早在2012年6月,上海楊浦區老年醫院就開始探索轉型爲“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籌)”,2014年7月經上海市衛健委批准成功去籌,2017年5月醫院正式掛牌“同濟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籌)”,是全國衛生系統首家由二級公立醫院整體轉型、達到三級標準的康復醫院,現有核定牀位444張,實際設置牀位299張。

放眼全國,近期也有多家醫院放出轉型信號。

2025年7月,據天津市第一醫院官微消息,依據醫院“十四五”發展目標及“十五五”發展規劃,醫院將逐步向現代化三級康復醫院進行轉型。爲了完成這一轉型,醫院對院內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對現有學科及病區進行了整合調整,整合成立了五大康復中心,並組建了康復醫學部,逐步推進全院臨牀康復一體化的工作進程。

天津市第一醫院前身創建於1930年6月,2007年底遷至新院區,2008年3月8日正式開診。截至2025年4月,醫院已發展爲二級甲等綜合醫院,設置牀位300張。

而在北京,2025年2月,北京市中關村醫院官網發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同意北京市中關村醫院覈定爲三級康復醫院的批覆,中關村醫院也由二甲綜合醫院轉型爲三級康復醫院。官網介紹顯示,醫院始建於1957年,現有病牀450張。

實際上,在北京自2016年起,北京就開始分批推進公立醫療機構轉型康復醫院,到2017年12月,北京市已有12家公立醫療機構轉型成爲康復醫療機構。

重度老齡化階段來了,政策支持醫療機構轉型

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佔總人口的22%。根據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從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尤其是自2021年6月國家八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意見》,明確推動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爲康復醫院以來,相關支持文件更是“絡繹不絕”。

其中,2022年8月,國家醫保局就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二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轉型,開展康復、護理以及醫養結合服務。

對於部分綜合醫院轉型康復醫院,知名醫改專家徐毓才曾向《看醫界》表示,其優勢在醫療,難點在服務。而康復項目更注重服務,加上民營醫院加入競爭,公立綜合醫院轉型首先需要轉變觀念,機制活絡,才能更好發展。

(本文爲《看醫界》發佈,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