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雲科技“瘦身”進行時:解散上海AI研究院背後的成本控制與創新博弈

7月22日,亞馬遜雲科技上海AI研究院的首席應用科學家王敏捷發朋友圈稱,“剛收到通知,AWS亞馬遜雲科技上海AI研究院(也是AWS最後一個海外研究院)正式解散。”王敏捷感慨道,“近6年帶隊時光,趕上了外企研究院的黃金週期,更得益於張崢老師的細心指導,有幸成爲AWS亞太地區最年輕的首席應用科學家”。

7月23日,亞馬遜雲科技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過對公司組織、發展重點及未來戰略方向的深入評估,我們決定對亞馬遜雲科技部分團隊進行人員精簡。對我們來說做出這些決定是非常艱難的,我們將全力支持員工順利過渡。我們做出這些必要的決定,是爲了持續投資、優化資源,爲客戶帶來更多的創新。”

作爲全球雲計算的頭部玩家,亞馬遜雲科技這一舉措絕非偶然。其背後不僅涉及外企在華研究院的發展變局,更反映出亞馬遜雲科技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對戰略方向的深度調整。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外企在華研究院面臨深度調整

上海AI研究院的成立,曾承載着亞馬遜雲科技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重要佈局期望。

根據亞馬遜雲科技官網,上海AI研究院於2018年秋成立,隸屬於亞馬遜雲科技機器學習。研究院主要關注四大方向:一是開發和貢獻開源項目,如廣受歡迎的 DeepGraphLibrary(DGL)框架,該框架在全球圖神經網絡領域擁有大量用戶和開發者;二是開展圖神經網絡(GNNs)領域的基礎研究及其應用,在推薦系統、風控等場景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三是通過亞馬遜雲科技的服務賦能客戶,幫助企業快速實現AI技術落地;四是積極地同學術界進行相關合作,與國內多所高校建立了聯合研究項目。

彼時,亞馬遜雲科技方面高調宣佈,將集聚全球頂尖AI(人工智能)人才,參與和開發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生態系統。

上海紐約大學教授張崢負責該研究院,他在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理論與實踐及其與機器學習的交叉領域經驗豐富,擁有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 —香檳分校的博士學位,加入研究室後仍保留教職。

亞馬遜雲科技全球副總裁斯瓦米・西瓦蘇布拉馬尼娜當時表示:“隨着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我們將與 AWS 中國團隊、產業界和學術界密切協作,幫助更多客戶實現人工智能民主化,讓先進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惠及所有人。”

研究院成立後的幾年裡,確實在神經網絡領域做出了不少亮眼成績,DGL框架成爲全球知名的開源項目,相關技術成果也被應用到金融、醫療等多個行業。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該研究院卻走向解散。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外企在華研究院都面臨着調整。例如,IBM曾宣佈退出在中國的所有開發任務,並將基礎設施研發轉移到更接近客戶的其他地區,IBM中國系統實驗室(CSL)與開發實驗室(CDL)的所有研發活動終止,這一調整影響了數百名研發人員。微軟亞洲研究院也在2023年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部分研究方向被壓縮,資源向商業化團隊傾斜。

整體來看,外企在華研究院面臨深度調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中國本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本土科技企業在技術研發等方面不斷追趕,華爲、阿里、騰訊等企業加大AI研發投入,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使得外企在華的技術優勢不再明顯。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讓企業更加註重投入產出比,海外研發成本高等特點被重新審視,企業需要更加聚焦核心業務和核心區域,對海外研發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精簡海外研究院,亞馬遜雲科技劍指何方?

亞馬遜雲科技此次關閉其 “最後一個海外研究院”,背後有着多重戰略意圖,是企業根據全球市場變化和自身發展需求做出的重大調整。

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雲計算和AI市場競爭愈發白熱化。在雲計算領域,亞馬遜雲科技雖然是行業的開創者,但近年來面臨着微軟Azure、谷歌雲等強勁對手的挑戰。

微軟Azure憑藉與企業客戶的深度合作和在混合雲領域的優勢,市場份額持續增長;谷歌雲則在AI技術整合和開發者生態方面表現突出。同時,國內阿里雲、騰訊雲等也在不斷拓展市場份額,在本地化服務和價格方面具有優勢。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的數據,2024年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中,亞馬遜雲科技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在激烈市場競爭下,亞馬遜正在重金投入AI以瘋狂搶佔市場份額,日前亞馬遜公告稱,2025年計劃資本支出高達1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將用於AI相關項目,涵蓋數據中心、網絡設備、AI硬件以及生成式AI服務能力建設。

2024年,亞馬遜雲科技推出了Amazon Nova六款基礎模型,並強化了Amazon SageMaker、Amazon Bedrock和Amazon Q等核心服務,還發布了新一代Amazon SageMaker,這些核心服務的升級需要大量的研發資源和資金支持,資源的集中投放能加速技術迭代和產品優化。

從戰略佈局調整來看,亞馬遜雲科技可能在重新審視其全球研發資源的配置。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亞馬遜雲科技認爲將研發資源更多地配置到生成式AI等前沿領域,能夠帶來更直接的商業回報,也更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相比之下,上海AI研究院側重的圖神經網絡基礎研究週期長、商業化路徑相對間接,在戰略優先級上可能有所下降。

此外,當前AI大模型行業“價格戰”正在愈發激烈,在加碼研發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平衡整體性價比也是亞馬遜雲科技考慮的重點。

此前,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產品部總經理陳曉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的用戶都希望能用到最先進的功能,同時也希望價格合理,因此雲服務廠商的功能和價格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對於亞馬遜雲科技而言,如何在精簡團隊、控制成本的同時,確保核心業務的創新能力不受影響,如何重新整合資源,在雲計算和AI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將是其面臨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