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學區取消家長反彈 臺南藍軍要求配套措施滾動式檢討

▲臺南市議會28日前進行「因應少子化臺南市取消自由學區」專案報告,市議會國民黨團要求教育局重新劃分學區、訂定廢校及並校標準,推出過渡期配套措施。(圖/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臺南市議會28日前進行「因應少子化臺南市取消自由學區」專案報告,市議會國民黨團日表示,家長抱怨電話如潮涌,不解爲何取消自由學區,擔憂未來孩子無法就讀原本規劃的學校。

教育局則迴應,將落實就近入學學區精神。國民黨團呼籲教育局重新劃分學區、訂定廢校及並校標準,推出過渡期配套措施,並鼓勵學校發展多元特色,讓家長與學校安心,並儘速訂定「臺南市並廢校自治條例」,真正保障學生受教權。

臺南市議會國民黨團發言人蔡育輝指出,少子化已是國安問題,不少大專院校因而廢校,臺南市也需改變長期施行的自由學區制。蔡育輝強調,制度變革難免讓家長難以適應,但必須正視,並呼籲教育局儘速訂定「臺南市並廢校自治條例」。

蔡育輝進一步指出,依據資料,目前全校學生數5人以下的臺南市學校有31所、30人以下有13所、50人以下則有25所,學生競爭力與受教權令人擔憂。小校合併能整合資源、提升教育品質、集中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同時擴大學生規模以增強競爭力。不過,蔡育輝也坦言,小校合併存在學生適應問題、校園文化變遷、師資調整與交通不便等挑戰,需謹慎因應。

蔡宗豪也表示,取消自由學區影響重大,過渡期配套、弱勢學生保障、學區資源整合都須妥善規劃,避免造成更大民怨。

尤榮智指出,過去臺南縣60人以下並校、40人以下廢校,現今六甲林鳳國小學生僅89人、官田嘉南國小僅48人,鄉親十分關心未來是否會被並校或廢校,要求教育局訂定明確標準並及早公佈。

林美燕表示,家長早已習慣自由學區,突如其來的政策改變令家長及學校皆感憂心,要求教育局加速訂定過渡期配套,並採滾動式檢討,以安民心。

王家貞則指出,自由學區使博愛國小成爲特色學校,取消後恐將造成「大者恆大、小者消失」的殘酷局面,呼籲政策須兼顧長遠發展與地方實情,尤其山區小校問題更需妥善處理。

方一峰批評,今年1月中才宣佈取消166所學校自由學區,3月就要新生報到,導致家長無所適從。他舉七股篤加、竹橋國小、西港松林國小爲例,強調特色辦學成果不應因制度調整而受損。

臺南市教育局指出,「114學年度取消自由入學回歸學區制度」專案報告,說明此次政策調整經歷兩年多研議,並非倉促決策。教育局強調,取消自由入學是因應少子化趨勢,落實法定學區制,未來將持續與各校討論,滾動式修正學區劃分,確保家長接送便利與學生就近入學的權益。

針對多位議員反映家長反彈聲浪,教育局表示,取消自由入學政策源自多次學區調整會議、學校提案及家長團體意見徵詢,經過深入分析近10年入學數據後,審慎決定。爲降低影響,局方同步推出四項配套措施,包括現有學生不受影響、兄弟姊妹免遷戶、工作地就學及居住事實證明,就讀學校選擇更具彈性。統計顯示,114學年度新生報到順利,整體班級數變動幅度有限,約4%的家長已運用配套完成入學,反映政策調整發揮正面效益。

教育局指出,少子化是無可迴避的挑戰,南市透過迴歸學區制,不僅能穩定各校生源、降低校際競爭與資源浪費,也有助掌握教學空間與師資配置,營造更佳的教育環境。未來將持續與各校檢討基本與共同學區劃分,適時擴大或設定共同學區,以兼顧家長接送便利、學校特色發展及學生就近安心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