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返十大死因 8成男不求助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24日舉辦「接住每一道警訊:自殺防治的臨牀實務與政策對話」研討會,臺灣自殺防治協會理事長呂淑貞(左二)、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右三)出席。(王家瑜攝)

根據衛福部統計,113年自殺死亡人數4062人,較前一年增加164人,自殺重回國人十大死因,15到64歲自殺死亡人數全面上升,反映出青壯世代承受的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專家指出,大部分自殺死亡者未有機會進關懷訪視系統,尤其男性高達近8成,可能和不願求助有關。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24日舉辦「接住每一道警訊:自殺防治的臨牀實務與政策對話」研討會。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分析,無論是15到24歲、25到44歲、45到64歲族羣,113年自殺死亡人數都比前一年增加,尤其女性較明顯。

另外,自殺通報比近年呈現上升趨勢,代表有更多自殺企圖者進入系統接受關懷,但尚有上升空間。呂淑貞說,113年自殺通報比爲11.8,而根據臺灣流行病學資料推定,完整通報比應達15。其中男性通報人次仍不高,中壯年通報人次也有待提高,而15到24歲通報人次明顯上升。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通報自殺原因,多爲「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僅75歲以上族羣以「慢性化疾病問題(如久病不愈)」佔大宗。

呂淑貞也指出,大部分自殺死亡者未有機會進關訪系統,尤其男性高達近8成;年齡越大,生前有通報機率越低,0到24歲爲38%,25到44歲爲35%,45到64歲是26%,65歲以上僅17%。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柏熹表示,隨着社會經濟進步,全球自殺人數跟風險都上升,預防層面要回到家庭、社區、學校,也就是每個人所在的地方,大致分爲三個層級。

第一層是救急,例如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文字協談等,以及近期引入的心理急救方案。第二層是降低就醫門檻,例如目前提供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第三層則是針對高風險族羣,例如嚴重情緒障礙的學生,由專業團隊提供外展服務,和個案學校密切聯繫。(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