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受眩暈之苦 中醫給解方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爲患者把脈。(馬偕醫院提供)
一名50多歲梅小姐2年前開始反覆出現眩暈,甚至突然暈倒而扭傷腳踝,先後就診心臟內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婦產科、牙科等,多被診斷爲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減少壓力、睡眠充足,但嘗試後仍無明顯改善,甚至在3個月內因爲嚴重暈眩合併頭痛、噁心嘔吐而數度進出急診。半年前她轉而求助中醫,經過4個月治療後,不僅擺脫頭暈頭痛,體力與氣色都明顯改善。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表示,患者初診時虛弱到需扶牆走進診間,坐下後趴在桌上,聲音微弱、對話斷續,狀態極差。把脈發現脈象細弱無力,屬於「虛脈」,再加上臉色蒼白、步態不穩與視線模糊,顯示全身氣血極度不足。
瞿瑞瑩指出,該患者長期因工作忙碌食慾不佳,常以生菜水果取代正餐,造成「虛寒體質」的基底;加上生活緊繃、缺乏運動,讓血液循環更差,逐漸演變爲嚴重眩暈與虛弱。從中醫觀點來看,這就是脾胃火力不足,食物無法轉化爲氣血,水溼滯留體內,上泛干擾腦部,因此出現暈眩、疲倦虛弱、面色蒼白等症狀。
治療上,中醫以「溫陽健脾、利水化溼、活血通絡」爲主。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中藥調理,讓脾胃恢復消化與產生能量的功能,把身體裡多餘的水分代謝出去,並改善血液循環。
梅小姐在接受中醫治療期間,逐漸避開生冷食物,重視蛋白質攝取,頭部不吹風不淋雨,每週2次熱水泡腳或泡澡,促進血液循環,等到體力逐漸恢復後,開始進行每週3次的坐姿腳踏車,並進展到全身訓練的滑步機,強化心肺功能與肢體大肌肉羣。讓她意外的是,不僅暈眩消失,體重也因身體循環排水祛溼效果佳,而減掉了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