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爛成篩子,別怪成績一塌糊塗

頭頂一窩亂糟糟的頭髮,手裡攥着剛被爸媽沒收回來的手機,臉上寫滿“生無可戀”,身邊堆着沒寫完的作業本和一沓別人家孩子的優秀試卷。

對着鏡子照一照,眼裡全是青春的困惑與“擺爛”的倔強。

這畫面太熟悉,彷彿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曾在某一瞬間,成爲過“學渣同盟”的一員。而我也在學生時代,混跡在手機、考試和作業的修羅場,留下無數狼狽和辛酸的足跡。

可是誰能想到,多少“炮灰”的中考之路,其實一開始,不過是一場小小的自我放縱?

人到中年,想起初中那點江湖恩怨,心裡還會時不時地一陣癢。

那些年我們一起玩手機、厭老師、抄作業、擺爛、偏科、摸魚,明明都沒啥天賦,非要和成績死磕,結果越努力越費勁,越拼命越掉隊,最後只能在分班名單裡無聲掉淚。

最可氣的是,明明身邊還有那麼多人,把同樣的爛習慣當成潮流炫耀。看着成績表上逐漸下降的分數線,一副“我是廢物我怕誰”的氣勢,總感覺自己隨時會被生活拉去做“炮灰套餐”,連掙扎的慾望都被磨平。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讓人退步的“八宗罪”,一個都沒跑,全都體驗過,堪稱大型“回憶殺”。手機、偏科、裝懂、社交、抄作業、滿足、死腦筋、不自信,每一項都像是一場自我毀滅的盛宴。

說白了,初中退步根本不是“天賦”問題,純屬自找麻煩,跟自己過不去。

第一、人間清醒一小時,渾渾噩噩一整天

每到夜深人靜,腦子裡突然冒出來:“要不今天早點睡,明天開始努力?”

話音未落,手機裡的短視頻小丑竟是我自己。

只要手機在手,“自主學習”四個字就像消失在宇宙黑洞裡。所有剛剛制定的計劃,全部被點贊收藏轉發代替。

曾信誓旦旦和父母保證:“每天只玩一小時手機。”

一個小時過去,突然發現“哇,居然已經過了倆小時!”手指不受控制,靈魂飄出體外。

爸媽來收手機,表情管理都失控,腦補了一出“手機保衛戰”,嘴上說“馬上”,心裡全是“反正作業也不會寫,玩會兒再說”。

比如高中時代有個同桌,每次期中考前瘋狂背書,複習計劃寫得堪比高鐵時刻表。可惜手機一響,所有計劃瞬間蒸發。補作業、抄答案、考前小抄三件套,拿手好戲。成天喊着要當學霸,最後中考成績出來,成了“炮灰團團長”。

想起當年,他還信誓旦旦地對我說:“自律給我自由。”

半年後,給自己自由,成績自由落體。

還有一回,週末班級大掃除,掃地的我和擦窗戶的他互相對視,都露出了社畜般的微笑。他手機裡刷着某音,嘴裡喊着“學點知識緩解壓力”,結果刷到凌晨一點纔想起來“作業還沒寫”。

家長查崗來了,他直接躲廁所二十分鐘。等到爸媽氣呼呼喊他,他還能一本正經:“我在研究生物週期,晚上效率高。”

就這樣,手機成了全家人的心理按摩椅,唯獨成績是扶不起的阿斗。

數學老師說:“作業一小時能寫完,別磨蹭。”

剛坐到書桌前,“滴滴”,班羣裡發來個“王者開黑”邀請。心理掙扎一秒,果斷投降。結果本來一小時能寫完的作業,被拖到晚上十二點。

寫到一半睏意來襲,腦海裡只剩一句:“明天補吧,反正老師也不會查。”第二天果不其然,老師點名批評,心裡暗爽:

又多了一條“與老師鬥智鬥勇”的經歷,簡直成就滿滿。

第二、把時間花在了社交的虛無裡

中學生的人際關係,簡直是青春期的“豪華迷宮”。

前腳剛準備專心複習,後腳就被同桌喊去樓下擼串。明明知道成績纔是“通行證”,卻總忍不住爲了合羣和認同感,把學習扔到一邊。

當年有個朋友,天天嚷嚷着“兄弟義氣”,誰喊他都必須到場。

午休打籃球、晚自習聊八卦,班級“活躍分子”榮譽勳章拿到手軟。結果一到考試季,發現曾經的兄弟已經轉學,各奔東西。

友情的保質期,比初中教材還短,畢業那天手機通訊錄一頁紙,真正還能聊的沒幾個。

記得我當年,身邊不乏“朋友圈型學渣”,成績上不去,段子倒是講得挺溜。下課時間成了社交主場,誰還不是“帶頭大哥”呢?

考前臨陣磨槍,考後抱頭痛哭。

大多數同學都在拼命刷題,少數人卻在社交媒體上“刷存在感”。等到家長會上,才突然發現朋友圈的熱鬧,和成績表的冷清,壓根搭不上邊。

再比如有一年,開學初認識了個“社交牛逼症”患者。逢人必笑,誰都能聊上幾句,考試時還幫大家互相傳紙條,彷彿自己就是學渣界的“中轉站”。

某次月考,他終於“逆襲”了——倒數第五變成倒數第三,慶功宴辦得熱鬧非凡。家長問他:“爲啥學習不行?”他說:“因爲我一直忙着搞關係,哪有時間搞分數。”

說完還不忘感嘆一句:“人脈廣,分數不重要。”

畢業後,才明白朋友圈再熱鬧,也救不了冷冰冰的錄取通知書。

第三、混日子的本質,就是隻看眼前不復盤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了無數學生的寫照。

課堂上點頭如搗蒜,課後提問全靠蒙。學習就像流水線作業,幹一票算一票,成績漲不漲隨緣。反正不會的題,考場上全靠玄學。

老師佈置的作業,從不認真對待,反正可以抄。錯題永遠不整理,反正還有下次考試可以重來。總結反思更是天方夜譚,誰會關心上一場考試錯了多少?

大家都在湊合度日,把“混”字玩出了花樣。

一旦遇到難題,往往腦袋一熱,不懂裝懂,全靠演技混過去。內心戲豐富得像是電視劇,外表卻淡定如老狗。總覺得“差不多就行”,哪有必要死摳細節?

“學霸命”與我無緣,學渣的快樂你不懂。

還有早讀課上,作業沒寫,急得抓耳撓腮。

身邊的“作業大神”默默遞來答案本,我一邊抄一邊感慨:“兄弟義氣,大恩不言謝。”抄到一半,數學老師走過來,隨手翻了我的作業本,輕飄飄一句:“字寫得不錯,就是怎麼和某某一模一樣?”

臉上一陣通紅,心裡想:果然天道好輪迴,抄作業這件事兒,終究逃不過老師的法眼。

物理考試結束,成績堪憂。

朋友問我爲啥總錯同一道題,我一臉正經:“因爲我對這道題有感情,考一次錯一次,錯得都熟練了。”錯題本早就淪爲擺設,覆盤也懶得做。

老師語重心長:“不總結,永遠原地踏步。”我偏要反着來,把錯題當成人生路上的“老朋友”,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同一個地方。

結果錯題越來越多,分數越來越低,最後被自己氣得懷疑人生。

說到底,自控力爛成篩子,別怪成績一塌糊塗。

學會對自己“心狠手辣”一點,不要被手機、社交、慣性拉着跑。時間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去用,每天比昨天多做一點點。遇到難題,主動請教老師同學,哪怕再尷尬也要說出來。

總結錯題,反覆覆盤,別總拿“學霸天賦”當藉口。

成長不在一朝一夕,想清楚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願意付出多少代價,然後笨拙地走下去。成績不會騙人,人生也不會。別怕退步,更別怕從頭再來。

反正路還長,誰還不是邊摔邊爬、邊笑邊鬧長大的。

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