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算法優化”讓數字大田豐收有底氣
金黃麥浪翻滾退場,翠綠新苗破土而出。2025年,淄博市“三夏”生產交出亮眼成績單:全市150多萬畝小麥顆粒歸倉,僅用一週時間,秋糧播種面積便突破百萬畝,田間迅速完成從“金黃麥浪”到“翠綠新苗”的切換,展現出淄博農業生產的高效銜接與蓬勃活力。
這場豐收的背後,是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
“數字大田”上演“快閃”時刻
從最後一粒麥子歸倉到第一株秋糧新苗破土,這場“三夏”接力賽僅用168小時,像極了一場“快閃”。
麥熟一晌,龍口奪糧。今年夏收,凸顯機具足、服務強、進度快、損失低四大亮點,全市投入3355臺稻麥收割機,其中,30%是縱軸流機型,10公斤喂入量的收割機配備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高峰期,日收穫面積超20萬畝。這些智能高效的農機裝備成爲生產主力軍,實現“成熟一片、收割一片”,杜絕“糧等機”現象,機收損失率顯著降低。
6月8日,淄博高新區種糧大戶齊茂峰站在地頭,看着收割後的麥粒流水般倒入運輸車中,欣慰的笑容掛在臉上。6月11日,在高青縣麥收現場,一臺配備“AI損失率檢測”的收割機正在作業,機身攝像頭實時分析脫粒情況,自動調節滾筒轉速至最優參數,將機收損失率從1.2%壓降至0.5%,相當於每畝多收10公斤糧食。
麥收的忙碌尚未消散,希望的種子已然入地。桓臺縣新城鎮耿三裡村的大田裡機器轟鳴,25臺金大豐、雷沃等高性能播種機緊隨收割機後,在整齊的麥茬間穿梭。雷沃播種機顯示屏上,株距18釐米、播深5釐米等數據實時跳動,開溝、下種、施肥、鋪滴灌帶一氣呵成,軌跡筆直如線。農機按“四統一”標準完成試驗播種,新翻的泥土裡,飽滿的種子正孕育着新一輪的豐收。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豐收,而是一場農業與科技的協同作戰。”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服務科科長齊魯濤指着電腦上的“三夏”智能調度系統說。
豐收之後,糧食儲存同樣離不開科技助力。桓臺科信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呂茂興的自用糧倉,解決了“最後一公里”難題,通風防潮設備齊全,能擇機賣糧,每噸可多賺200元。
黑土地裝上“物聯網中樞”
在桓臺縣啓潤農業合作社,1300畝地塊在電腦屏幕上的“愛科農”系統中呈現爲三維模型。負責人孫城點擊其中一塊田介紹:“土壤墒情傳感器每30分鐘上傳一次數據,當土壤含水量低於18%時,系統會自動觸發滴灌,去年春旱時節,就靠它精準補水。”
這塊“雲上農田”的硬件配置堪稱豪華:地下滴灌管網讓水肥利用率提升40%,多光譜無人機監測葉面氮含量精度達95%,北斗導航播種機行距誤差控制在±2釐米。國正科技研發的會說話的移動智控水肥機器人,更是讓農戶開了眼。這套系統採用智能農機、水肥一體化新招,會看墒情“下菜”,讓麥苗“喝得飽”,又不浪費肥料養分,平均一畝地比周邊農戶多收75公斤糧食。“有了科技的加持,麥田產量漲得快,畝產超700公斤。”孫城感慨道。
“我們整合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可在平臺實時監測全縣30萬畝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實現水肥藥精準化管理,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智慧農業管理體系。”中化現代農業華北大區總經理助理時立波介紹。如今種糧,數字賦能農業全領域各環節,通過“數字中心+服務點+種糧大戶”的模式,規模種植戶可以獲得“耕、種、收、管、儲”全產業鏈服務。
“2019年以來,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10.5萬畝,2024年新建1.5萬畝、改造3.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達96.43萬畝。”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李國芳介紹,這些高標準農田中,不少實現了數字化。
淄博市數字大田已構建起技術密集、服務完善的智慧農業生態。從田間傳感器到衛星遙感,從智能農機到全產業鏈服務模式,數字技術貫穿農業生產各環節,既實現了水肥利用率提升、產量增加等實效,更推動傳統農業向精準化、高效化轉型,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科技內核”。
“齊民29號”打破育種“天花板”
在這場豐收盛景中,臨淄區朱臺鎮傳來的喜訊格外振奮人心。其高產攻關示範田種植的“齊民29號”小麥品種,經省專家組嚴格實打測產,畝產高達901.6公斤,成功刷新全市冬小麥單產紀錄,成爲這場豐收盛宴的生動註腳。
在禾豐種業的分子育種實驗室,董事長朱儁科點擊屏幕調出數據:“從田間用光合速率測定儀測定的數據可以看到,‘齊民29號’的光合速率明顯高於其他品種。”這組數據密碼最終轉化爲901.6公斤的產量奇蹟:比常規品種增產15%,相當於每畝地多收3袋麪粉。
目前,禾豐種業已培育國審小麥品種12個、省審小麥品種32個,年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居山東省第二位、全國第四位。多個品種表現突出,其中,“山農28號”以畝產856.9公斤刷新了2020年全國冬小麥的高產紀錄,“齊民25號”以畝產820.4公斤打破了早熟小麥品種的高產紀錄,“齊民27號”創黃河三角洲畝產600公斤奇蹟。即將審定的“齊民32號”,因產量高、品質優,已受到多家種子及麪粉加工企業的關注。
從“齊民29號”創紀錄到普通農戶增產,淄博小麥產業已形成“五良”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良種播良田,“齊民29號”“山農28號”等品種表現突出;良法配良機,智能農機與跨區調度讓收割無縫銜接;良制強保障,政策激勵與農技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
“現在選種就像挑智能手機,要看‘芯片性能’。”桓臺縣種糧大戶胡治勇滑動手機展示品種測試APP,內含抗倒伏、穗粒數等12項參數對比。他告訴記者,豐收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的硬支撐:“今年春天有段時間少雨,但是咱澆地方便,手機上一點,地下鋪設的滴灌管道就開始工作了,前後澆了三遍水,心裡就有底兒了。”
科技賦能化解天氣挑戰
去年小麥播種期,氣象條件“意外”好。冬前,氣溫偏高使積溫增加,相當於搶回5至7天生長期;全生育期降水較常年偏多28%,全市累計降雨量173.3毫米,較上年偏多37.9毫米,中低產田土壤持水量達70%,爲小麥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從播種出苗到返青生長,每一個階段都得到充分的水分滋養,旱地增產明顯。
但生長週期中,也遭遇了逆境氣候。去年11月,全市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導致麥苗出現旺長趨勢。“如果冬前氣溫持續偏高,不利於旺長麥苗安全越冬。”當時,高青縣花溝鎮張家村種糧大戶陳玉海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着急,有辦法,冬前採用專用鎮壓器進行多次鎮壓,就可抑制麥苗過快生長。”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王士龍及時支招。
全市16支技術服務團隊在主糧生長期,扎進桓臺縣、臨淄區、高青縣等地,從播種到返青,專家們把農業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管麥田、防病蟲害,爲每個生產環節植入科技力量。
正是這股勁兒,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眼看着莊稼一天天長得壯實、整齊,陳玉海心裡舒坦了,見人就講:“科技種田,真管用。”
面對氣候挑戰,科技力量成爲關鍵變量。
淄博氣象部門爲農業裝上“先知系統”,在應對乾旱方面成效顯著。氣象工作人員依託先進監測設備與數據分析技術,構建起精密監測網絡,通過田間傳感器實時收集氣象數據,經超級計算機分析後,能精準預測氣象趨勢。今年5月,乾熱風預報發出後,桓臺縣農場主通過“桓農寶”APP獲取土壤墒情,依據提示啓動智能灌溉,精準水肥通過滴灌帶直達作物根部。
“當種田變成算法優化問題,產量提升就不再靠天吃飯。”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溯易指着大田中正在作業的滴灌帶說。
在淄博這片被物聯網、大數據和生物技術重塑的土地上,“三夏”生產的定義正在被改寫:它不僅是農時的更迭,更是一場農業現代化的壓力測試,爲“齊魯糧倉”建設注入了更堅實的底氣。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