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永不眠:全球 24 小時交易時代的暗戰與機遇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在 2025 年中期業績會議上的表態,如一顆投入金融湖中的石子,激起全球市場對 "全天候交易" 的熱烈討論。當納斯達克宣佈擬於 2026 年下半年推出每週 5 天 24 小時交易機制時,這場由時間維度引發的全球金融暗戰已悄然升級。
24 小時交易機制不僅是延長營業時間的簡單變革,更是對資本市場運行邏輯的重構,其背後涉及全球資本流動格局的重塑、投資領域的邊界拓展以及交易所競爭策略的深層調整。
國際市場的 24 小時交易先例:從試水到全面鋪開
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對 24 小時交易的探索已從零星試水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美國市場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先鋒 —— 納斯達克計劃在 2026 年下半年推出每週 5 天、每天 24 小時的股票交易服務,覆蓋所有美股、ETF 及封閉式基金,目前正等待監管批准並與行業協調。其競爭對手紐約證券交易所也不甘示弱,已申請將旗下全電子化交易所 NYSE Arca 的交易時間延長至每個工作日 22 小時(美東時間凌晨 1:30 至深夜 23:30),涵蓋股票、ETF 等品種,且這一申請已獲美國 SEC 批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則在 2025 年 2 月宣佈計劃推出 24 小時交易,與納斯達克形成同步推進之勢。
歐洲市場雖稍顯謹慎,但變革的暗流同樣洶涌。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SEG)正在研究延長交易時間的可行性,包括所需技術以及監管方面的影響,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LSEG"確實在認真考慮此事,不論是實行 24 小時交易還是延長交易時段"。亞洲市場中,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已於 2024 年 11 月將收盤時間從當地時間下午 3 點延長到下午 3 點半,全天股票交易時間延長至總計 5.5 小時,這是其自 1954 年以來首次調整交易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貨幣市場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 7×24 小時交易,Kraken 等平臺推出的 "xStocks" 產品將蘋果、特斯拉等美股代幣化,支持全天候操作,爲傳統金融市場提供了變革參考。
24 小時交易的適用版圖:從期貨擴展至股票與衍生品全域
24 小時交易機制的適用領域已突破期貨侷限,正向股票和衍生品市場全面拓展。傳統認知中,期貨市場因價格波動連續性強,早已存在夜間交易時段,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原油期貨交易時間覆蓋全球主要時區。但當前變革的核心在於股票及衍生品市場的全天候化。
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的計劃明確涵蓋股票、ETF 等權益類資產,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 24 小時交易計劃則將衍生品納入版圖。更具突破性的是區塊鏈技術推動的資產代幣化浪潮 ——Kraken 的 xStocks 產品基於 Solana 區塊鏈,將 50 餘種美股和 ETF 轉化爲代幣化資產,支持每週 7 天、每天 24 小時交易,並可與加密貨幣、法幣無縫兌換。Robinhood 則爲歐盟用戶推出基於 Arbitrum 網絡的股票代幣交易服務,支持超過 200 種美股和 ETF 的 24 小時交易,並計劃擴展至私有公司股票。這些創新實踐表明,24 小時交易機制已從單一的期貨品種擴展到股票、ETF、期權等多元化投資領域,形成覆蓋現貨與衍生品的全域交易網絡。
納斯達克的戰略考量與港交所的跟進意義
納斯達克推進 24 小時交易的動因源於三重壓力:客戶需求的全球化、競爭格局的白熱化與技術變革的倒逼。
數據顯示,2024 年亞太地區佔美股非傳統時段交易量的 63%,海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國股票總額較 2019 年翻倍,全天候交易能更好滿足東京、香港等地投資者的需求。
同時,另類交易系統(如 Blue Ocean)通過盤前盤後交易搶佔市場份額,2025 年非傳統時段日均交易量已突破 17 億股,納斯達克需通過延長交易時間鞏固市場地位。此外,外匯、加密貨幣等市場 24 小時交易的成功運營,也讓傳統股票市場意識到 "時間差" 可能導致流動性流失。
港交所跟進研究 24 小時交易機制則具有更深層的戰略意義。作爲連接東西方的金融樞紐,香港目前的交易時間僅爲 5.5 小時(9:30-16:00,含午休),明顯短於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實施 24 小時交易將使港股與歐美市場形成無縫銜接,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停留,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個全天候運行的交易平臺將增強離岸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從技術準備看,港交所的交易系統在 2025 年底前將可以支持 T+1 結算週期,爲全天候交易奠定基礎。但陳翊庭也強調,港交所將 "秉持審慎漸進原則,在充分借鑑國際同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市場實際情況進行研究",需待交易系統升級、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及監管框架配套成熟後逐步推進。
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天候未來
24 小時交易機制的推廣將重塑金融市場生態。理論上,它能提升市場效率,使突發財報、地緣衝突等重大事件得到即時消化,減少開盤跳空風險;也能吸引更多全球投資者,尤其是偏好非傳統時段交易的年輕羣體,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但潛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非核心時段流動性不足可能導致價格失真,高頻交易機構可能利用技術優勢壟斷夜間市場,散戶因信息滯後易受損失。
對港交所而言,24 小時交易是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倫敦股市交易時間達 8.5 小時,美國股市通過盤前盤後交易基本實現 24 小時覆蓋,香港若不跟進可能被邊緣化。但實施路徑仍需謹慎,短期內可能先延長至 18:00 與歐洲早市重疊,而非一步到位。
無論如何,這場由時間引發的金融革命已不可逆,資本的 "永動機" 即將啓動,而如何在效率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全球交易所共同面對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