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三大集”的煙火氣如何成爲新動能?

濱州鄒平的山藥剛從地裡挖出來,就擺上了“黃河大集”的攤位;德州老匠人的黑陶還帶着窯溫,已被遊客預訂;威海漁民凌晨收的海蠣子,上午就成了“海洋大集”的爆款……

這個夏天,山東的“三大集”徹底火出了圈。從黃河岸邊到運河碼頭,從碧海之濱到雲端線上,“好客山東” 的基因滲透在市集每個角落,用人間煙火點燃發展引擎,以市集活力奏響轉型樂章。

文化之集:古韻今風,交匯傳承

作爲黃河文化的“活載體”,“黃河大集”將千年民俗融入現代生活。養生市集裡,名中醫教外國友人拍打穴位,把黃河流域的養生智慧轉化爲可觸摸的體驗;非遺攤位前,剪紙傳承人將“十二生肖”“濱州地標”等元素剪成畫卷,傳統技藝在時尚表達中煥發新生。從攤位上的老物件到指尖上的新創作,這裡每一處細節都是黃河文化的當代註腳,讓遊客在駐足間讀懂“黃河寧,天下平”的歷史深意。

“運河大集”依水而生,串聯起南北文化的交融記憶。明清瓷器、古老手工藝品在攤位上訴說漕運故事,德州“九達天衢”的商貿基因在此延續。古玩商家借市集搭建傳承橋樑,雜技《運河流芳》用技藝重現運河繁華,南北風味的特色美食則讓“一河通南北”有了舌尖上的註解。在這裡,運河不再是歷史課本里的名詞,而是可感、可觸、可品的文化現場。

面朝大海的“海洋大集”,把漁家風情變成文化盛宴。威海南海的鮁魚水餃、蒸蛤蜊帶着鹹鮮氣息挑逗味蕾,文登白海蔘、海產乾貨亮出海洋名片;草柳編、魯繡以浪花爲靈感,讓非遺技藝長出海洋翅膀;民俗秧歌《海洋歡樂頌》裡,海鮮人偶與鑼鼓聲共舞,把濱海漁村的歡騰搬進市集。藍色文化在這裡既見傳統底蘊,更顯時尚活力。

消費之集:特色好物,點燃熱情

大集的貨架上,藏着山東的地域密碼。“黃河大集”的長山山藥、青陽小米帶着田園清香,讓遊客把黃河兩岸的豐收滋味帶回家;“運河大集”的臨清貢磚、德州扒雞,用工藝與風味講述運河商埠的傳奇;“海洋大集”的現捕海蠣子、乾貨禮盒,則讓海洋饋贈成爲舌尖盛宴。這些帶着“地理標識”的好物,是鄉愁載體,也是消費熱點。

傳統市集裡,科技與創意正悄然生長。“黃河大集”的智能家電展區,山東製造的綠色家居產品勾勒現代生活圖景;“運河大集”的熊貓數字藝術展,掃碼互動、文創衍生讓傳統文化“潮”起來;“海洋大集”的白海蔘等生物科技產品,把海洋資源轉化爲消費新選擇。老市集裡的“新面孔”,彰顯科技實力,拓展消費場景。

真金白銀的優惠,讓煙火氣更旺。政府補貼、企業讓利、金融助力三管齊下,特惠促銷、紅包補貼、門票優惠落地見效,讓買特產有折扣、體驗項目有減免、線上下單有福利成爲市集消費的“標配”。這場全民共享的消費盛宴,不僅讓羣衆得實惠,更讓市集成拉動消費的“強引擎”。

體驗之集:沉浸互動,樂在其中

攤位變課堂,市集成劇場。“運河大集”裡,遊客排隊體驗黑陶拉坯、窯紅綠彩彩繪,泥土在指尖成型時,傳統工藝便有了溫度;“黃河大集”的艾草錘體驗,讓養生智慧從書本走進生活;“海洋大集”的麪塑傳承人現場創作,“邊學邊做邊買”的模式讓非遺不再遙遠。當體驗取代單純購買,文化傳承便有了新載體。

市集不止有買賣,更有歡聲笑語。“海洋大集”的秧歌隊裡,遊客跟着鼓點起舞;“黃河大集”的消暑歌會,音符與晚風共奏;“運河大集”的美食嘉年華,香氣裡飄着市井歡騰。孩子們追着攤位跑,老人們坐着話家常,這裡是消費場所,亦是鄰里相聚、遊客互動的“生活舞臺”,用熱鬧氛圍留住人間煙火。

線下的熱鬧不停,線上的熱度不減。“線下沉浸體驗+雲端直播引流+線上展銷觸達”的模式,讓不能到現場的觀衆通過屏幕逛大集,讓喜愛的特產一鍵下單送到家。市集打破地域邊界,線上訂單覆蓋各省市縣,成爲山東向全國遞出的文化與產品名片。

山東“三大集”的出圈,是文化魅力的綻放,是消費活力的迸發,更是“好客山東”精神與市集經濟的深度共振。當四方遊客因文化而來、爲好物而留、被熱情打動,尋常市集自然能走出一條人氣聚、商氣旺、活力強的發展新路。(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