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公車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醫師曝最新研究
▲追公車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長期忙碌無暇運動的現代人有福了。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於臉書分享兩項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沒有時間做正式運動,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簡單動作,例如快走、提重物、爬樓梯、追公車等,就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延緩大腦老化。張家銘強調,身體不需要拚命運動,「只需要你願意『多動一點點』。」
根據2025年發表於權威期刊《Circulation》的研究,英國UK Biobank針對超過2萬4千名中老年人進行長達8年的追蹤發現,即使沒有參與正規運動課程,日常中多一些偶發性身體活動,也能顯著降低三到五成的死亡與心血管風險。研究更指出,劇烈活動只要4到5分鐘、或中度活動23分鐘即可見效,甚至連提重物、追趕公車都算在內,等於讓全民都能「輕鬆累積健康資本」。
▲張家銘表示,根據最新的研究,其實劇烈活動只要4至5分鐘、中度活動只要23分鐘,就能顯著降低死亡、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示意圖/免費圖庫photoAC)
張家銘也提到,另一篇來自美國德州、發表於《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則進一步證實心肺適能與大腦健康的密切關聯。研究團隊追蹤22至81歲成人發現,心肺適能高者,其大腦萎縮速度顯著減緩,特別是與記憶與專注力密切相關的右頂上小葉,更幾乎不受年齡影響。換言之,只要持續累積心肺耐力,腦部老化也能「慢半拍」。
這些研究顛覆了過去「一定要運動一小時以上纔有效」的觀念。張家銘強調,最理想的運動方式,其實就是將身體活動自然融入生活中,不必花大錢上健身房、不需等待空閒時間。像是選擇爬樓梯代替電梯、通勤時提前一站下車快走、午休時外出散步買咖啡、掃地做家事時稍加用力,都是實用又有效的方式。
「不是要你成爲運動狂,而是讓生活成爲溫柔的鍛鍊」,張家銘表示,這些生活中微小卻持續的累積,就是最實際、也最平易近人的「健康存款」。他也提醒,當身體動起來時,大腦會默默說謝謝,不只反應力變快、記憶力穩定,更能陪伴自己走更遠的路。真正最有效的藥,不在藥局,而是在每一個願意爲自己「多動一點點」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