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鄭麗文提普亭非獨裁者 心裡想的是臺灣

國民黨11月1日舉行第22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上臺發言。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接受外媒專訪,談及她的兩岸願景與臺灣面對的國際現實。其中有好幾點值得注意,但多數報導卻放在她講俄羅斯總統普亭不是獨裁者。即便此點,在臺灣政治的語境下,鄭的談話亦有發人深省之處。

首先該釐清的,是學理上,鄭的民主概念符合早期的修正型民主理論,認爲民主政治基本上僅爲人民選擇決策者的一種特殊程序。該程序後來被細緻化,出現包括定期、有兩位以上候選人等各種指標,重點是執政者在選舉時有被打敗可能,才能稱之爲民主國家。隨着獨裁政權的進化,後續民主概念也與時俱進的發展至參與、審議民主,或者加入對人民自由權評估的分類。

然而,民主與自由不是必然連在一起的概念,甚至有矛盾部分。在制度上反映出來的,即選舉是多數決,產生國會多數制定法律,但僅僅幾個沒有民意基礎的大法官,卻能以維護自由權利之名,推翻總統或國會的決定。多數臺灣人民看內外政治,就有了兩套標準:對外有從自由論及民主的意味,對內,則寬容到選舉等於民主的邏輯。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爲臺灣人民看俄羅斯,應該還是多視爲獨裁政權。普亭被稱爲獨裁者,是因爲俄羅斯國內,沒人敢跟他唱反調,但嚴格來講,社會還是有人敢,只是真正有實力的異議者早多被連番修理,自由甚至生命權都有被威脅消滅之虞,以致現存檯面上的挑戰者不具影響普亭持續執政能力,纔出現壓倒性勝利的選舉結果。這就有從自由論及民主意味。

如果注意到反對派對臺灣政治的論述,也是反映了類似情況。除了立法院外,另外四權可被總統伸手的機關,沒有一個敢表達與賴總統不同意見,而在政府之外,例如兩顆子彈的三一九槍擊案,反對陣營質疑選舉程序公正性、批評民進黨主政下的臺灣追殺反對黨,墮入「不自由的民主」,乃至於民衆黨主席被關,甚至連執政黨立委遭檢調搜索時,也要高喊「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然而,凡此種種現象,卻還沒動搖臺灣主流民意對我國仍是民主國家的信心,這顯然與國人評估其他國家是否民主標準有違。鄭作爲臺灣政治人物,多從在地政治的實踐來思考現象本質,應有她的道理。

更深層一點想,這種「一個國家,兩種政治」的人民感受,並非始自今日,從兩蔣時代就開始了。雖然當時在中國認同佔有主流位置情勢下,沒人有挑戰執政者的聲望,但從報載左翼分子被抓,到後來黨外菁英可在選舉假期裡聲淚俱下地控訴司法不公、情治機關騷擾,關於該時期的白色恐怖氛圍,理當嚴謹的學界陳述「戒嚴之下的臺灣社會人人自危」、「民衆的日常生活都在這般天羅地網、滴水不漏的多重監視下,動輒得咎」、「使人人如驚弓之鳥,爲了自我保護,親人朋友相互提防、彼此監視、人際之間的信任關係破產、社會道德與人性尊嚴受到嚴厲摧殘」等,然而,反映在同時代的普選投票與民調數字,卻是國民黨長期穩定獲有大約七成的高得票與支持率。

高得票率固然有賄選作票加料,但在無論是否有黨外菁英挑戰情況下,仍無礙於獲票與支持率的長期穩定,可知當時臺灣主流民意意向。如果我們相信學界的恐怖陳述有部分親歷者真實根據,再檢視同時進行的投票民調資料,可知不論是否懷有更高價值,多數人對少數人遭遇沒有行爲反應,是臺式民主政治常態。

其次,看其上下文脈絡,鄭講的是當今沒有任何一國領導可以獨裁決定國際事務之意。專訪所提到的俄烏戰爭起因,國際上至少有兩種說法。鄭認爲北約東擴才導致普亭出兵的決定並不孤單,當代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大師John Mearsheimer也是如此認爲。反映在美中臺與兩岸關係裡,臺灣應該怎麼做,成了她理所當然地推論。

第三,曾爲民進黨員的鄭主席,專訪中提到李登輝推動兩國論時,美國AIT第一時間要制止此事。而立刻接到AIT要冷處理,絕對不可以附和指令的民進黨,反應是什麼呢?根據鄭說法,看起來堅定主張臺獨、反獨裁的民進黨是全黨接受了這個指令。回想當時情況,外界也確實沒看到個別綠營人士有什麼動作;關於此說,也還沒看到民進黨高層出面否認。那時民進黨內是否也是有領導獨斷做此決定呢?如果沒有,民進黨全黨都真的如此配合當時國際強權指令,一旦亞洲權力時勢移轉,政客又會做出什麼變化?恐怕更令人憂心了。

本文意旨並非強要爲政黨領袖解釋,而是想指出臺灣多數人對少數人遭遇沒有反應,以及幾乎缺乏制衡總統的政治制度,這是產生獨裁者的溫牀。國人所驕傲的民主招牌,究竟是什麼性質?建立在何種基礎之上?倒是該有人好好探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