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入閣是臺灣社會的美麗幻想

▲▼因病請辭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吳芥之自臺灣落實民主化以來,每逢內閣異動,特別是財經閣員出缺,社會上總不乏「企業家入閣」的聲音。許多人期待來自實務界的專業人士,能爲公部門帶來效率與活力。然而,經歷了經濟部長郭智輝460天的「驚奇之旅」,我們不得不冷靜思考:究竟是成功的企業家無法適應官場文化,還是臺灣的政治環境容不下企業家入閣?先看郭智輝的「基本面」:擁有四十餘年的商場歷練,創辦併成功經營連年高獲利的科技公司,完成接班安排並順利退休,個人身價數十億元;他同時還是企管博士,擔任大學教師二十餘年,長期投入公益活動,支持棒壘球與論文競賽,參與多個非營利組織。以這樣的背景與條件,足堪勝任大多數的挑戰;但在輿論砲火最猛烈的時刻,居然還有人批評他「戀棧」不下臺。

問題不在專業能力,而在「市場面」。首先是公務體系。郭智輝以空降之姿出任經濟部長,對官僚組織而言,對不是「自己人」的排斥幾乎是本能反應。公務系統重穩定輕效率,遇事只要一句「依法行政」便可當作擋箭牌;這讓在企業裡追求效率、彈性管理的郭智輝難以施展拳腳。更何況還有部分公務員抱持「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的官僚心態,其間的溝通障礙難以想像。其次是媒體與輿論。昔稱第四權的媒體,打從郭智輝上臺以來就天天盯着他「何時下臺」?對他的施政內容卻少有聞問。在企業界,郭智輝熟識的多爲科技線記者;入閣後,面對的多是陌生的政治線記者,沒有交情,缺乏「獨家」,媒體人遂轉而依靠零碎的內線消息,放大負面細節。郭的行事風格與傳統官員不同,更讓記者難以揣摩,久而久之,失去獨家價值的媒體,反手將他當作修理對象,「好事不出門,糗事傳千里」。

▼行政院長卓榮泰前往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會前接受媒體聯訪媒體關注的焦點還是在內閣改組進度。(圖/記者湯興漢攝)

再來是國會戰場。在朝小野的態勢下,內閣閣員日日疲於奔命,郭智輝更是在野立委炮火的焦點。他在立院面對的不是政策辯論,而是立委們錙珠必較的挑剔與攻訐,成爲立委刷存在感的「磨刀石」。最後是黨內角力。雖然不是民進黨員,但郭智輝身爲執政團隊成員,來自黨內的攻擊毫不手軟。關稅談判不理想,他被推上火線當箭靶;發言遭媒體斷章取義時,黨內也有人落井下石。郭智輝「顧全大局」隱忍不發,卻被定格爲「失言部長」。這樣的傳聞原本只在政壇幽微處飄散,沒想到在請辭隔天,反而是和碩童子賢「替他抱屈」,不認爲郭的言行不當,還懷疑是「有人趁機勾他一腳」。這番話爲黨內赤裸裸的鬥爭傳統定調。臺灣社會對「企業家入閣」的想像,是非洲草原勇猛威武的雄獅英姿;一朝送進公務官僚的體制牢籠裡,期待的卻是溫順聽話不回嘴的吉祥物。郭智輝的去職,成了各方角力下的共同出口。無論是立委、媒體、公務系統,甚至黨內同志,都在他身上找到各自的利益與舞臺。至此,不論他做得好或不好,似乎都不再重要了。我們必須承認:不是郭智輝無法勝任經濟部長一職,而是臺灣社會根本還沒準備好接受企業家入閣。我們期待「東尼史塔克」般的鋼鐵人,懂產業又能玩轉權力遊戲,更是無堅不摧。但現實卻是,專注產業發展,卻不擅政治語言、不懂權力遊戲的企業家,在嗜血的部族政治場域裡,註定要成爲「政治不正確」的祭品。►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作者爲資深媒體人、企管博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