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八日當空:特別預算齊出,人民如烈日焚身
我國特別預算浮濫的現況,正清楚顯示財政紀律已經出現破口。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古神話載曰:堯時天有妖孽,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不惟中國,其他古代民族與文化中,亦有多個太陽同現空中的傳說。上古民智待開,先人藉此寓意氣象失序、萬物衰敗、黎庶無以爲生。今日之臺灣,國家亦有妖孽乎?
近年來,中央政府頻繁動用特別預算,單一年度同時執行多件,早已是常態,財政運作猶如「烈日齊出」。依目前規劃,年底前中央政府將破天荒地同時執行八件預算,可謂爲「財政天文」奇觀。
此刻,除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及附屬單位預算之外,已有四件特別預算正同步執行中,包括《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第5期》、《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以及《新式戰機採購》計劃。
此外,另有兩件特別預算正積極編制中,分別爲《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及《丹娜絲颱風與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若再將行政院院會審議中的《防衛韌性特別條例》所衍生之預算納入,全年特別預算件數,將再增加三件。
屆時,一件總預算、七件特別預算,正如「八日當空」,不僅會燒盡國人省吃節用繳納給國庫的血汗錢,還會留下龐大債務,壓垮下一代子孫。此等國家財政亂象,凸顯了財政管理與財政紀律的重要性。
良善的財政管理,必須滿足政府施政所需的財源,並在制定收入與支出政策時,兼顧資源有效配置與社會整體分配的公平,以維繫國家與經濟的永續發展。爲實現此一目標,財政紀律的規範,不可或缺。然而,我國特別預算浮濫的現況,正清楚顯示財政紀律已經出現破口。
首先,財政紀律尤其強調對政府支出成長的節制,特別預算卻造成支出膨脹。以蔡英文政府八年爲例,五件特別預算的歲出金額合計約2.5兆;賴清德總統上任僅滿一年,尚未出現重大經濟變故或全球疫情等災變,即將新增的三件特別預算,合計金額也已高達7,676億元。
其次,特別預算多以特別條例爲法源依據,並附帶舉債不受債限約束、經費屬性與流用較寬鬆的「豁免條款」(escape clauses),從而逾越既有財政紀律的框架。以蔡英文任內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爲例,甚至爲因應緊急需要,訂有行政機關可在預算案完成法定程序前,先行動支經費的空白授權,行政院猶如手握皇帝旨意的「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談何紀律可言?
最後,由於特別預算相較一般預算較不受財政紀律規範,對於行政操作而言,「特別」預算其實是「特別好用」的預算;受限制少、行政權裁量空間大。行政機關在推動政事支出時,自然傾向以特別預算取代一般預算,更進一步破壞財政紀律,最終可能使國家財政陷入「死亡螺旋」。
「十日並出」之際,堯乃命羿射殺九日;「萬民皆喜,置堯以爲天子。」而今臺灣特別預算浮濫,如果仍須等待「聖人」與「射手」的出現方纔能導正,那文明與法治的意義又何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