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AI 與兩岸認知作戰
人工智慧(AI)科技快速發展,AI技術可運用在各種不同層面。(路透)
所謂的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是指透過信息操控影響目標羣體的思想、觀點、行爲,AI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戰爭模式。兩岸在媒體、社交平臺、輿論操控、心理戰等領域的競爭已經持續多年,而AI將讓這場戰爭變得更加精準、高效與難以察覺。
首先,AI可以生成假新聞(Fake News)與錯誤信息,透過 GPT、Claude 這類AI,自動撰寫具備偏向性與誤導性的新聞與社論,特別影響臺灣民衆對於選舉、兩岸關係與國際事務的看法。此外,Deepfake還可以AI生成政治人物的虛假影片,製造不實言論,干擾臺灣選舉或社會穩定,比如:製作臺灣領導人或候選人的假言論影片,以影響選舉結果。
進而,AI可以大規模建立假帳號,在 Facebook、Twitter、PTT、抖音等平臺發表特定立場的內容,塑造「主流輿論」假象,並可以即時監控網絡討論,針對特定議題自動生成迴應,影響討論方向。AI更可以透過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輿論,針對不同年齡層、政治立場的羣體,推送不同的內容,以達到更強的心理影響。
AI技術讓認知戰不僅發生在媒體與網絡空間,更滲透到各種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中,還能透過個人化推薦系統影響個別選民,針對族羣、政治立場不同的羣體,推送特定信息,加深內部對立與世代矛盾,或操作網軍來炒作爭議議題,這也是民衆必須加以關注的議題。
未來兩岸競爭不僅是軍事與經濟,更是AI認知戰的較量,AI將決定誰能在資訊戰中掌握主導權,臺灣需要積極應對,以確保資訊安全與民主穩定。政府正與科技公司發展AI識別假新聞,例如Google、Facebook合作研發,以便偵測Deepfake影片和AI生成內容,透過AI自動標記可疑內容,提升臺灣民衆對假信息的防禦能力,但這已讓傳統的事實查覈機制面臨嚴峻挑戰,是否能夠奏效,還有待觀察。同樣的,在野勢力也必須強化民衆的認知意識,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認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