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枚飛彈能養上萬網紅!專家:「認知作戰」是不成比例的戰爭
▲省一枚飛彈,能養更多「網紅」來進行認知作戰。(示意圖/路透)
作者/沈伯洋、吳銘軒、臺灣民主實驗室摘自/大塊文化《打臺灣不如騙臺灣:中國對臺灣認知作戰的Q&A》
Q:各政黨不是都有「網軍」或「側翼」嗎?側翼網軍在做的事情,跟中國認知作戰有什麼不一樣?
A:政黨的支持者替自己喜歡的政治人物或政黨辯護、攻擊敵方陣營,這些都是民主社會國家底下正常的政治行爲。這樣的現象不會只發生在國內的政黨,世界各國政黨都是如此,沒有太大的問題。
透過網軍側翼帶風向的問題在於,如果支持者透過金錢找公關公司,在網路上製造假的聲量與留言,進而影響選舉和公共討論,這類的行爲無論發生在境外或境內,都需要進一步加以規範。爲了維護民主制度正常運作,揭露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公關公司拿錢辦事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替候選人或政治人物包裝形象,在言論自由的框架底下,政治人物透過公關公司針對選民喜好操作議題,或是跟網紅合作提升社羣媒體上的能見度、官方帳號的追蹤數,普遍來講都是可以被大衆所接受的。
但如果是透過公關公司在網路上放了一萬個假帳號,營造出好像有一萬多人支持你,讓批評的聲音被壓下去,破壞民主社會底下真實的言論生態,那就會是個問題。但目前對於這樣的操作手法,我們只能仰賴社羣平臺控管機制,來移除大量不實的假帳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資訊操作者發生在境內,屬於臺灣的國內事務,受到民主制度的監督,造假的政治人物可能會被選民唾棄、在選舉中落敗,或是被人民罷免。公關公司透過不道德的方式散佈不實訊息,我們也可以透過各種法律工具或政策來加以限制、監督。
例如在《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規範下,包含選舉期間亂髮黑函造謠,如臺灣缺水、缺電、有飛彈要打來等,造成民生恐慌,這樣的行爲必須付出法律代價。也因爲有法律作爲最後一道防線,讓惡意不實造謠攻擊的網軍不能夠肆無忌憚。
但如果這類的行爲來自於境外,不僅造成追查的不易,臺灣執法人員或研究單位就算抓到明確的證據,我們無法透過法律來嚇阻或制裁,民主制度也無法給予迴應。對於社會秩序造成的破壞更是難以修復。
另一個政黨網軍和中國認知作戰重大的差異是,每個政黨的候選人擁有多少資源、接收多少政治獻金,絕大部分都是公開透明的資訊。加上在競選期間,很多地方都需要花錢,像是動員人潮造勢、發放傳單或廣告宣傳,能夠花在透過網軍操作的資源有一定的限度跟比例,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會把絕大多數的資源花在這件事情上。
要記得,中國是集權國家而不是民主政體,對臺灣的認知作戰是一場「不成比例的戰爭」,他們長久以來展現出併吞臺灣的意圖,絕對是有決心要投注大量的資源在進行認知作戰。
我們在網路上和意見相左的人辯論,討論的目的是希望公民社會能一起打造出更好的社會與未來。但如果我們在辯論時,隱身在螢幕另一端的,不是我們想像真實存在的公民,而是機器人,或者不是真心想要跟你討論,而是以想要破壞社會和諧作爲主要目的,我們要清楚地去看見其中的差異。
因爲如此一來,我們不僅無法達成民主辯論後互相妥協的結果,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對立與衝突。這也呈現出辨識與區分來自境外的認知作戰的重要性。
比起國內政黨的網軍,臺灣社會受到來自中國的攻擊程度嚴重太多,量體也落差太大。中國政府近年來在培養大量的網紅,一開始頻道主題可能是旅遊類、生活類、電影類等軟性內容,累積足夠的訂閱數後,再慢慢導入政治議題,導向對中國有利的言論。
要知道,中國省下一枚飛彈的錢,可以養多少網紅。根據統計,光是2023年,中國在YouTube上被下架了近65,000個頻道,平均一天新增近180個頻道,這是臺灣任何一個政黨即使竭盡黨內可動用的資源,都無法達成的攻擊力道。
很多人會誤以爲,網軍側翼在網路上張貼文章,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但如果隨機在路上抓十個人,可能根本沒有人聽過這些「側翼」的名字、粉專帳號。反過來,如果問這十個人關於政治人物投資高端的陰謀論,十個人裡面很有可能就有兩、三個人聽過。與其擔心網軍側翼在網路發言會造成社會動盪,實際上我們必須理解,中國的認知作戰帶來的影響更爲巨大。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打臺灣不如騙臺灣:中國對臺灣認知作戰的Q&A》,作者沈伯洋、吳銘軒、臺灣民主實驗室。資訊戰、資訊操弄與認知作戰,在這幾年似乎成了可以掛到任何口水戰上的標籤,而這就是操控認知作戰的人想要的結果,讓人們對這議題因爲過於浮濫而輕忽、懷疑,臺灣社會就會變成最宜於操弄認知作戰的溫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