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823挫敗後兩岸的變與不變

賴清德總統23日晚上回應投票結果發表談話。記者林伯東/攝影

2025年8月23日第二輪立委罷免案全敗,再加上7月26日第一輪的結果,最終以「32比0」形成綠營全面滑鐵盧。對於執政黨以及賴清德而言,這場政治風暴帶來巨大壓力,必須重新調整施政方向與政治路線。

在國內政治方面,賴清德立即以「823精神」爲訴求,呼籲全民團結,並強調唯有跨越黨派的對話與合作,並特別提出「四項調整」:包括政府隊形、施政順序、行政與立法院互動,以及財政體質等。此乃對於罷免失敗後自我反省與改革的具體表徵,以期重建社會信任。

然而,賴清德面臨的挑戰並未消失。根據多項民調,其施政滿意度持續下滑,不滿意度已過半,顯示人民對政府表現仍存高度疑慮。對賴而言,罷免挫敗後的首要任務是如何避免政治資本進一步流失。特別是在2026地方選舉前,能否穩住基本盤並扭轉社會觀感,將是檢驗他領導力的關鍵。

再觀兩岸關係,表面上823罷免結果雖與兩岸互動並無直接關聯,但卻會影響賴清德在對中政策上的戰略選擇。自上任以來,賴延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立場,並於國安會議中將中國定義爲「境外敵對勢力」,同時推動多項強化防禦的措施。這種路線反映出他既要維持民進黨一貫的主權論述,又必須面對北京的高壓軍事與外交打壓。罷免失敗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他的正當性,使他必須改弦更張。

然而,北京對賴清德的戒心與敵意仍然強烈。中共官方長期將其視爲「臺獨頑固分子」,並在2025年初賴就任後加大軍事演訓與經濟施壓。未來若臺灣政局穩定、罷免風潮退去,北京可能會轉而尋求新的施壓手段,藉以測試賴清德的底線。對賴而言,如何在強化國防與避免擦槍走火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兩岸政策的難題。

在國際層面,美國與歐洲等民主盟邦的支持,仍是賴政府最重要的外部依靠。隨着美中戰略競爭升高,臺灣議題持續被納入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之中。823失敗後,賴清德可能更積極尋求國際聲援,藉此抵消國內壓力與中國威脅。但因川普重價格、輕價值,重強者、輕弱者,同時,在拉攏北京之際,不樂見臺灣攪局,拒絕賴過境美國,就是最佳的事例。

總結來說,這兩次大罷免的全面失敗,逼迫賴清德調整政策,若能迅速落實,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社會信心。但民意的低迷與在野黨的挑戰仍如影隨形,前景難以樂觀。在兩岸方面,若賴繼續堅持「互不隸屬」立場並強化對立,未來臺海局勢仍將處於高張力的對峙狀態。罷免風波之後,賴清德的真正考驗才正要開始,這也將深刻影響臺灣的民主發展與兩岸關係的走向。

延伸閱讀